轉載-江陰徐霞客故居
司徒博行 百代旅行網(wǎng) 百代旅行網(wǎng)
2016-07-12
旅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他,用盡三分之二的人生在路上,死后被奉為“游圣”。他是旅行者心中的圣人,也是旅行寫(xiě)作的先驅。“亙古以來(lái),一人而已”。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1607年3月29日,20歲的他從家鄉江陰馬鎮南岐村的勝水橋頭出發(fā),這是他第一次出游,走的不遠,只是暢游了無(wú)錫惠山,然后泛舟于太湖。
那次旅行一定很愉快,但是當時(shí)的他一定想不到,這趟不長(cháng)的行程開(kāi)啟了通往新世界的一扇門(mén),從此他不知疲倦,窮盡生命的最后三十四年,走遍了中國除四川之外的兩京十二省,為世間留下60萬(wàn)字的《徐霞客游記》。
1613年5月19日,是徐霞客的旅行從興趣升華為考察的轉折點(diǎn),這是他第一次正式旅行,《徐霞客游記》即始于這天。“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mén)。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tài)。三十里,至梁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江陰和寧海,這兩個(gè)與徐霞客的“第一次”相關(guān)聯(lián)的地方,由此成為紀念地,全國只有兩條“徐霞客大道”,就位于這兩座小城。3月29日和5月19日,也分別被江陰與寧海用來(lái)爭奪“中國旅游日”,雖然最終寧海勝出,但是江陰仍然有其獨一無(wú)二的地方,這里有實(shí)體文物——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石刻。
徐霞客故居位于江蘇省江陰市徐霞客鎮南岐村。徐霞客去世后不久,時(shí)逢亂世,故居毀于兵火,清順治年間由其侄孫徐君銓重建。后屢遭損毀,直至1984年,僅有七間瓦房幸存。1985年政府撥款大修,增建其余部分,恢復完整形制。
今徐霞客故居景區由徐霞客故居、仰圣園、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勝水橋組成。故居三進(jìn)十七間,占地二畝,內部設有展廳,展出徐霞客生平介紹、旅行路線(xiàn)圖、沿途照片及巖溶標本等,院內還有一株徐霞客親手移栽的羅漢松。故居南側是仰圣園,建于2001年徐霞客逝世360周年之際,內有碑廊。
仰圣園西南角即為晴山堂,堂內墻壁上嵌有76塊明代石刻,時(shí)間跨度從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禎五年,均為當時(shí)社會(huì )名流為徐霞客所撰寫(xiě)的紀念文章如傳、序、記、銘等。徐霞客墓位于晴山堂后院,為異地遷建而來(lái),可供游客憑吊。勝水橋位于徐霞客故居東側的枕塘河上,重修于1985年,據說(shuō)是當年徐霞客出游停泊船只之處,亦有相當重要的紀念意義。2001年,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入選第五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
徐霞客故居現有三進(jìn)。大門(mén)懸陸定一所題“徐霞客故居”匾額,下面是對徐霞客一生的總結:“明代杰出的地理學(xué)家、探險旅行家、游記文學(xué)家”,背面為門(mén)樓,題有“繩其祖武”四字。院中有一口古井,為當年徐霞客所用。
穿過(guò)庭院為二進(jìn)大廳,內設展覽室介紹徐霞客生平,還陳列有旅行線(xiàn)路圖、后人研究資料及各版本《徐霞客游記》等。展品中還有一部手抄本《徐霞客游記》,作者徐澄是徐霞客的第九代孫,歷時(shí)十年抄寫(xiě)完成,2006年捐給故居收藏。
繼續向前是二進(jìn)院落,前為崇禮堂,這是唯一可追溯到清初的原構,內部除做正廳陳設外,還對徐霞客臥室進(jìn)行了復原。
回首可見(jiàn)“承前裕后”磚雕門(mén)樓,庭院西側還栽有一株羅漢松,旁邊立“江陰市文物保護單位”牌子。作為植物而入選文保,這是非常罕見(jiàn)的做法,體現了這株羅漢松所承載的紀念意義。
關(guān)于它的來(lái)歷,據說(shuō)是徐霞客的父親由京城帶回的一株盆松,徐母為鼓勵兒子出行考察,便叫他將移栽進(jìn)庭院中。過(guò)崇禮堂是后院,房中一組雕塑名為“游子見(jiàn)慈母”。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徐霞客便是對“必有方”的注解,他作為孝子,能夠體諒母親勞作的辛苦,另一方面,徐母也能理解徐霞客的事業(yè),默默的作他的后盾。從這個(gè)角度來(lái)講,徐霞客的偉大,也有徐母不可或缺的功勞。
仰圣園
仰圣園位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間,占地20畝,建于2001年,時(shí)年正值徐霞客逝世360周年。仰圣園內除了湖泊和小品建筑,更有徐霞客游記碑廊,碑廊刻有《徐霞客游記》中的名段佳句,全長(cháng)250米,共計132個(gè)條目135塊碑刻。
晴山堂
從文物角度來(lái)說(shuō),這座重修于清朝的故居更多是紀念性質(zhì),明代石刻才是國保的精髓。晴山堂始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取“晴轉南山”之意,是徐霞客在母親病愈后為母養老所建。
徐霞客將為晴山堂及《秋圃晨機圖》求人所作的賦引詩(shī)文,連同先祖徐麒留下的名家墨跡共85人94篇,鐫刻于石。其中有元代倪瓚,明代宋濂、董其昌、米萬(wàn)鐘、李東陽(yáng)、文征明、祝允明、黃道周、顧鼎臣、高攀龍、倪岳、吳寬等名重海內的書(shū)畫(huà)家、文學(xué)家及士大夫的手跡,共計76塊。崇幀十七年(1644),晴山堂毀于戰亂,幸存的石刻移放于徐氏宗祠墻上。現在看到的晴山堂為1978年為安放石刻而重建,坐西朝東,面闊三間,占地538平方米。堂內正中懸朱穆之所書(shū)“晴山堂”匾額,下置徐霞客母子塑像,石刻76塊及《晴山堂帖敘略》木刻2塊及嵌于南、西、北三面壁間。
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本不在此處,早年已毀,1985年按《徐氏宗譜》 所附墓制圖重建于晴山堂后院。晴山堂大門(mén)處嵌有一塊五十年代立的“徐霞客墓”省保碑,但是由于原墓毀壞重建,保護級別相應下調,故墓前文保碑顯示為縣保。墓坐西朝東,占地面積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圍7.93米。墓碑為清初原物,高1.2米,寬0.4米,碑頂橫書(shū)陰刻“十七世”三字,中間直書(shū)陽(yáng)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墓前有徐霞客塑像,兩側各有立臥式紀念碑一方,其中一碑有李先念題詞“熱愛(ài)祖國,獻身科學(xué),尊重實(shí)踐”。
勝水橋
勝水橋在故居東側徐霞客文化博覽園內,始建于明,重建于民國十三年(1924),1985年重修。橋為單孔石板,南北走向,長(cháng)19.40米,寬2.5米,高3.20米。橋墩兩側刻有橋聯(lián)“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臥南旸”和“勝境重新,舟駛人行通海宇;水影依舊,清流激湍映天然”。勝水橋是徐霞客旅行的起點(diǎn),據說(shuō)每次乘船出游,徐母都要到此送行。這是一處紀念意義為主的古橋,也是徐霞客旅游博覽園內唯一的文物。
Hash:95e45aa3d5728beccf20eb88f0e86d9c23abae84
聲明:此文由 zmshao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