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傳統橋梁游 | 城西騰飛:橋·創(chuàng )未來(lái)
6月13日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在這個(gè)特別的日子,我們特別推出了 “余杭區傳統橋梁”游學(xué)欄目。今天小余繼續帶大家進(jìn)行我們的橋梁之旅, 讓我們在“橋”的帶領(lǐng)下,細細體會(huì )來(lái)自文化遺產(chǎn)的魅力 。
▼
第三期 | 城西騰飛:橋·創(chuàng )未來(lái)
余杭區城西區塊西倚天目山脈,余杭塘河與南苕溪流淌而過(guò)。隨著(zhù)杭州未來(lái)科技城的飛速發(fā)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承接中國科技產(chǎn)業(yè)“夢(mèng)想”。該區域自漢代起即為縣治所在地,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現存傳統橋梁46座,約占余杭區傳統橋梁總量的十分之二。這些橋梁并未隨著(zhù)時(shí)間流逝黯然失色,而是在新時(shí)代引領(lǐng)大家朝著(zhù)美好的未來(lái)不斷邁進(jìn)。見(jiàn)證雙千年古鎮余杭悠久歷史的通濟橋就是其中的代表。
01
通濟橋
苕溪余杭段現存最大的三孔石拱橋
通濟橋原名北溪橋,俗稱(chēng)大橋,位于余杭街道通濟社區。清·嘉慶《余杭縣志》載:“漢熹平年間建,名隆興。五代錢(qián)武肅王重建,改名安鎮”。“宋紹興十二年橋以木為梁,元至正十八年,山寇縱火焚之。明洪武元年重建,通易以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邑人宋文瑞重修”。橋長(cháng)50米,寬8.8米,高9.6米,中孔跨徑15.4米。橋墩迎水面筑有分水尖,上方開(kāi)溢洪券洞,以備天目山水猛漲泄洪用。橋面兩側曾建市屋,以租賃收入捐資興學(xué),1937年12月24日遭日寇焚毀,并在橋頭修筑碉堡。2002~2004年,因東苕溪防洪工程需要,在橋北新建一座仿古三孔拱橋。2009年列為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02
明代戲曲作家沈鯨建造
會(huì )源橋位于倉前街道高橋村會(huì )源橋自然村,明代戲劇作家沈懋孝之侄沈鯨建造。單孔石拱橋,長(cháng)約15米,跨徑約5.2米,高約4.5米。拱頂浮雕雙龍戲珠紋,拱券刻有“崇禎元年(1628)四月吉旦”,“信士沈懋孝侄之鯨建立”蓮花題記。金剛墻內嵌一石碑,陰刻“嘉慶二十三年”及信士捐助情況,兩側明柱均陰刻楹聯(lián)。是古代高橋去倉前集鎮的主要通道。
03
河道拓寬不忘保古橋
萬(wàn)安橋又名北陸家橋,位于倉前街道葛巷村北陸家橋自然村東南,南北向跨陸家橋港。三孔石梁橋,長(cháng)16.2米,寬1.5米,高2.5米,中孔跨度4米。橋心石刻有“瓶生三戟”紋樣。“萬(wàn)安橋”橋名兩旁陰刻“宣統元年(1909)……眾姓重建”。因河道整治拓寬,該橋現在一頭與陸地相連,一頭在河中央。
04
保寧橋
城西地區僅存的五孔石梁橋
保寧橋位于五常街道友誼村7-8組,五常杭州繞城公路以西,東西向跨白廟河。相傳始建于南宋,由當地人費八千及一位李姓村民為首建造。后年久失修,由出生于白廟村竹園蓬,后任千總的沈福生為首重建,當時(shí)還建有白廟龍圖殿、武戲臺、大型走廊,現僅存保寧橋。五孔石梁橋,長(cháng)23米,寬2.2米。橋名旁陰刻“宣統貳年(1910)眾姓重建”。曾是五常白廟村村民東西過(guò)往的交通要道,也是當地村民往老白廟進(jìn)香的主要通道。2015年列為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點(diǎn)。
05
拱南橋
泄洪通行兩不誤
拱南橋俗稱(chēng)水獺橋,位于中泰街道石鴿社區北首,東西向跨水獺港(南湖泄洪道)。南湖大堤以南約350米處,南鄰杭臨軌道交通。《余杭縣水利志》載:嘉靖十八年,知縣陳天貴為增蓄南湖水位設筑滾壩,以利農業(yè),壩東建放水洞一座。為泄水挖水港,為民通行在水港處造水獺橋。三孔石梁橋,長(cháng)18.3米,寬2.75米。橋名“拱南橋”旁陰刻“民國乙亥(1935)富余…眾姓建”。是余杭區現存橋墩為分水尖狀的三座古橋之一。
看到這里,你心動(dòng)了嗎?
歡迎大家到余杭城西邁上傳統橋梁
體味歷史的榮光
暢游未來(lái)的夢(mèng)想
接下來(lái)的日子
小余還將會(huì )陸續給大家帶來(lái)
精彩的余杭傳統橋梁游學(xué)線(xiàn)路
敬請期待吧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lái)源
守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Hash:6f9a729a136ef05711f9f798e5ad3a7e2fa8abf1
聲明:此文由 余杭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