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捐資修橋之事,已逾二三百年,至今仍被傳為美談,并得以弘揚
在淄博經(jīng)開(kāi)區傅家鎮有一座石橋,名曰傅家橋,一樁二三百年前的祖孫捐資修橋之事,至今仍被人們提起,傳為美談,并得以弘揚。
舊傅家橋全貌
傅家橋舊稱(chēng)龍仙橋,橫架于傅家村南的孝婦河上。古時(shí)河上無(wú)橋,行人只好趟河。夏日汛到,水深河寬,無(wú)法通行,行人更苦。
大約在明朝中葉,村民集資修建了五孔石橋。方便了當地人民的出行。后因河道南移,五空橋已埋于地下。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附近村民集資,修建十五孔石橋,橋身長(cháng)29米、寬3點(diǎn)6米,高2點(diǎn)2米。此時(shí)河南岸的相公廟(今向陽(yáng))村的李之俊,助銀八兩獨施一孔。得到當地人們的贊美。百年后清道光三年(1823),李之俊曾孫李大章本著(zhù)“先人既作之于前。晚輩應繼之于后”的精神,在傅家橋重修時(shí),又助銀八兩獨施一孔。李家祖孫兩次捐資修橋,受到了人們的稱(chēng)贊,被傳為佳話(huà)。在該橋修建時(shí),在橋檐下留下了兩段石刻:其一:“相公廟李之俊施橋一孔助銀八兩,康熙五十三年三月立”。其二:“重修龍仙橋李之俊曾孫監生名大章助銀八兩,道光三年三月立”。以弘揚這樁美事。
李之俊祖孫捐資修橋石刻
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于橋面毀壞嚴重,路人無(wú)法行走,附近浮山驛村民侯朝紀等人倡議又重修石橋,并立碑刊文記載。碑文曰:“吾邑東南,自黌山諸峰,廵折而西,與博邑諸山,如煤渣及焦炭等物,其器具,則有鐵冶、玻璃、甕盎之屬,故其地為輻輳。而城北傅家莊之南,正籠水所經(jīng),實(shí)為南北必由之津渡,然地屬通衢,蹂躪殊甚,每到五六月間,水漲瀑至,故其橋屢修而壞,行者苦之,……。”
后來(lái)河道繼續南移,于一九三三年,傅家村仍采取勸捐辦法,集資萬(wàn)元,又在原橋以南,續修石橋十一孔。此時(shí)傅家橋已連接成26孔,橋長(cháng)60余米。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修橋殘碑及李氏祖孫捐銀助修石刻尚存。
八十年代傅家橋
建國后,傅家地區黨組織和政府很重視該橋的修繕,于一九八二年春對大橋進(jìn)行了橋面整修、加寬、河堤加固等工程,使該橋更加壯觀(guān)、堅固,體現了社會(huì )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2004年4月,傅家鎮人民代表大會(huì )決定,拆除原舊石橋,重建新橋。采用新型技術(shù)建造。橋長(cháng)80米,寬24.5米,分正副雙橋,于次年五月建成通車(chē),命名為“華福橋”。
華福路傅家橋正副橋
2016年后,隨著(zhù)淄博市“北京路”和“海岱路”的開(kāi)建,在傅家村西、村北先后建成了兩座孝婦河大橋,各橋長(cháng)200米余米,寬約50米,擁有10車(chē)道,分快車(chē)、慢車(chē)和人行道,極大地方便了當地人民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 而今,數座孝婦河大橋橫架河上,宏偉壯觀(guān),各展風(fēng)采;孝水蜿蜒曲折,嫵媚多姿;兩岸垂柳搖曳,風(fēng)光秀麗;幢幢高樓遍布村莊,高聳入云,到處呈現出一幅幅亮麗的新畫(huà)圖。
北京路傅家橋
海岱大路傅家橋路面
Hash:f5c94eee699f471aca9b75326ddede46758b3a84
聲明:此文由 韓其潭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