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五色香糯米飯,又稱(chēng)“五色飯”。五色飯是壯族人民記倚幸福、美好、和諧、吉祥、如意的象征。是壯族“三月三”歌節、清明節傳統的節日喜慶特色招待食品和獨特供品,是壯族人民過(guò)著(zhù)五谷豐登火紅日子的寫(xiě)照。節日中每家每戶(hù)的餐宴上都把五色香糯米飯擺設在顯眼的地方,以顯示“五谷豐登、豐衣足食”。五色飯上面肥厚的“粉蒸肉”便是象征生活豐厚、富有和甘甜。地方志《民俗編》、清代《武緣縣圖經(jīng)》多有記載。正如有句壯族山歌唱云:“哥妹同吃五色飯,永結良緣共歡暢。”
五色香糯米飯是古代壯族人民對“五方”、“五色”、“五行”的圖騰觀(guān)念的崇拜和信仰。在遠古萬(wàn)物有靈的原始思維指導下,壯族人民把“打雷”現象稱(chēng)為“雷神”。傳說(shuō)“雷神”能給人間風(fēng)調雨順、五谷豐登。上天能司風(fēng)雨的神靈有五位神將,分別在東、南、西、北、中五個(gè)方位。東方為天寶雷神,南方為天真雷神,西文為天李雷神,北方為天樓雷神,中央為天箓雷神,統稱(chēng)為“五雷神將”。又分東方青色(屬木)、南方紅色(屬金)、西文白色(屬火)、北方黑色(屬水)、中央黃色(屬土)五種顏色及五行重屬。形成了雷與五方、五色、五行在壯族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五色香糯米飯亦與五方、五色、五行有關(guān),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guān)陰、陽(yáng)、五行的意蘊。
壯族民間制作五色香糯米飯分為五種不同顏色:紅色多用紅蘭草或大紅葉、什錦葉的汁染成。黃色多用黃姜或黃花草汁染成,紫色用紫蘭藤汁染成,黑色用楓樹(shù)葉又稱(chēng)烏飯葉汁染成,再把云香糯米分別浸泡染色,待春雷響后,分色裝籠上鍋蒸熟即成。五色香糯米飯也用于“三月三”或清明節祭祀祖先及節日盛請親朋好友到家作客的宴席佳肴。據說(shuō)吃了“三月三”的五色香糯米飯,不怕雷擊,吃了“三月三”的五色香糯米飯還能消災難、能交好運、能治百病(原料確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尤其對產(chǎn)后婦女有益保健的作用。在壯族“三月三”歌節五色香糯米飯與“粉蒸肉”一起吃才能稱(chēng)為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