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有哪些外國人難以理解的概念?
一期一會的文化概念 【一期一會】這個概念文化,最早是從日本茶道中引申出。其所表達核心思想是“很多際遇,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必須要真心誠意地去對待。”
受這種文化的影響日本的人對“畢業(yè)式”“成人式”等等「一期一會」一生只有一次的儀式也非常的重視。少女都會置辦華麗的和服、華貴的發(fā)飾盛裝出席。
也正是一期一會觀念的根深蒂固,日本人對「期間限定」、「季節(jié)限定」、「地域限定」這類限定品充滿了執(zhí)念,生怕自己錯過了一期一會的限定精彩。一些商家已經把出限定品當成了固定的促銷手段,銷售額一上不去就出限定品,甚至有直接在滯銷售產品上貼上「限定品」的標簽來讓人買,屢試不爽。五花八門的限定品在市場上幾近泛濫,但消費者們還都樂此不疲地為商品上「限定」兩個字埋單消費。
語法不存在第二人稱 熟悉日語的人都知道日語里雖然根據各種各樣的場合和地位,性別,當事人的情緒等等有特化的第二人稱,但是沒有普遍的第二人稱指代。
可以說“你”的概念是世界很多國家都有而日本沒有,日本人不能理解的概念。
假設A和B在對話,用中文表達是——A問B:你要怎么辦?(詢問對象指向B)但日語表達卻不是這樣,則會變成“B要怎么辦?”(詢問對象也指向B)這樣感覺很像第三人稱對話,但事實上卻是兩個人在面對面對話。
因為按正常人的表達,是我和你的關系,如果詢問在加上對方的名字,會顯得特別生疏不自然,但日本恰恰是這樣的。
日語中因為沒有普遍的第二人稱,即使在向另一個人說話的時候也會使用名字作為對對方的稱呼。假設在兩人的對話中出現(xiàn)了第三個人,同樣可以用名字作為對第三者的稱呼。 也就是說,交流中的兩人對對方的距離,和一個第三者對TA們的距離是一樣。講白了,一個人在講日語的時候,TA和周圍所有人的距離都是一樣的。TA不能和別人建立排他的,對等的,互動的親密關系。同時這種關系也不是開放式的,是單向的。
當外國人以為處在“我——你”關系之中時,日本實際上這種關系卻是“我——他人”。兩個處于日語關系中的人,無論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對方都不會是那個和自己對等的,處在同樣位置上的人。
宗教問題日本人在宗教信仰方面非常奇怪,『正月に神社、教會で結婚式、死んだらお経を唱えてもらう』(正月去拜神社,結婚儀式在教堂舉行,死后請人念經超度)是日本人在信仰方面的真實寫照。
很多日本人會同時信仰幾個宗教,絲毫沒有一般宗教信徒在信仰上的“排他性”。日本人可以在神社里祈完福,然后去寺廟里求簽。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你問一個日本人,你的宗教信仰或者日本人信仰什么宗教時,大部分日本人都會回答你,自己或日本人是『無宗教』(沒有宗教信仰)的。更多我們很難去理解一個在新年凌晨去排隊參拜神社,在教堂或者神社舉行婚禮,親人死后都要在家里設置佛龕或者神棚的民族,為什么會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
日本獨有的『神道教』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沒有特定的創(chuàng)始人或鼻祖,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教義,認為自然萬物里都有神的存在,人死后也可以成神。日語里的『八百萬神』(やおよろずのかみ,萬物皆神)充分體現(xiàn)出了神道教的精髓,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有唯一敬拜神,有嚴格教義的宗教有著極大的反差。以『自然信仰』,『民俗信仰』為基石的神道教在經歷了『國家神道』等歷史階段的洗禮之后,在日本文化中扎根,不斷? ??淀,在潛移默化中,對日本國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也使得日本國民在接觸基督教、伊斯蘭教這種有著排他性宗教時,有著說不出的抵觸感,或者也可以說,日本人心中的宗教觀念本身與其他國家就有著很大不同。
在外人看來,日本人一生在各個宗教中穿梭,進行各種宗教活動的實質,或許只不過是一種傳統(tǒng),一種習慣,一種儀式感。潛移默化之后又被平民化了,世俗化了。 這可能是為什么大部分日本人,貌似在進行著各種有著宗教儀式感的活動,卻還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了。 日本的八百萬神都是沒有形態(tài)的。自古以來世界各地崇拜神的組織和主要宗教宗教幾乎無例外地都描繪了神的樣子,但日本獨特的神靈觀則是認為神本來就沒有形態(tài)。八萬神也是無所需求(自由性強),不要求一定祭祀一定敬仰一定專一,一切皆順心即可。
地區(qū)限定 一般人的思維觀念里,一種產品開發(fā)出來,市場反應好的話,會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擴大受眾,增加銷售額,來達到利益最大化。而在日本,尤其在點心零食等食品行業(yè),最常見的卻是『地區(qū)限定』。某件產品只能在某個地區(qū)買得到,出了這個地區(qū),您再有錢也不行。
日本人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并能夠持續(xù)保護好、發(fā)展好自己的品牌文化,讓自己的產品能夠成為一個地區(qū)的代表,一個地區(qū)的門面。 北海道是日本的食品大戶,很多有名的伴手禮品牌都發(fā)源自北海道,成長在北海道,并且只能在北海道買到。
櫻花+武士道精神花是櫻花,人是武士。”日本自古就有贊美櫻花和武士的傳統(tǒng)。櫻花文化和武士道文化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絕美的櫻花開花期卻異常短暫,櫻花的飄然凋零常常會被比喻為武士的英勇死亡、櫻花的紛紛凋落會使包括武士在內的日本人感嘆世事無常:即使異常短暫,也甘愿選擇燦爛的生命。櫻花和武士都具有這一特性。
從櫻花足以能看到武士的生與死。 贊美武士和櫻花的和歌非常的多,武士自己也常常借櫻花言志。武士如此喜愛櫻花恐怕就是日本雙重性格的體現(xiàn):武士暴虐粗獷的心扉也需要溫柔美麗的清露來撫慰。雖然武士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沒有了,但是武士的生死觀對如今的日本人仍有非常大的影響。如今的日本人,受到武士精神的影響,對死亡往往并沒有那么的恐懼,甚至認為死亡是一種足以被贊嘆的榮耀(如日本獨特的軍國主義思想、一億玉碎、靖國神社供奉的靈位等)。
追求“小物品”文化日本人對于“小物品”尤其喜歡,迷戀。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國土狹隘,領土有限,家里空間有限,造成大部分日本人對大的東西并不喜歡,認為其浪費了有限的空間。
當然,也因為此因素,造成了普遍日本人對沒有價值(特指用不到的東西,對自己目前沒有價值)的東西,通常都采用佛教里的“斷舍離”的做法。正因為空間有限,選擇有限,所以有限的空間里只能容納更多的有價值的東西。
補充個點,日本下雪是有聲音的,所以日本人來說1-7是受歡迎的雪,8-12是不受歡迎的雪。 至于為什么可以細膩如此,也不知道為何有時行為舉止卻如此極端。性情既細膩感性,又殘暴冷酷,這大概也是日本繁衍更多不同于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文化的原因吧!
(以上僅仁者見仁)
最近剛重溫了一部關于日本的紀錄片電影叫《海豚灣》,這個電影是2010年上映的,豆瓣評分9.3,算是非常高的分數了。大家對這部紀錄片評價高,就是因為對這里面所傳遞的價值觀認同,以及對這里面所反映出的人性黑? ??面的一種鄙視。
紀錄片的拍攝地是在日本的太極地(Taiji),這里是一個風光秀麗的美麗海灣。然而在這同一個地方每年卻有23000頭海豚被日本漁民捕殺。日本漁民聲稱食用海豚肉是他們民族的一種飲食文化,就像歐美人喜歡吃牛肉一樣。這不僅讓偷拍紀錄片的美國人里克·奧巴瑞不解,也讓身為中國人的我們不解,可能在世界上只要是有點良心的人都不會理解日本這種極度殘暴的行為。放幾張圖片大家感受下,日本人對待海豚有多殘暴吧!
對海豚們來說這就是血海深仇了!
作為哺乳類動物的海豚是海洋里最有靈性的鯨類動物。海豚跟人類很親近,在海洋里,它就像人類的守護神,當你遇到危險的時候,它時刻都準備著來幫助你脫險。就是這些自帶“暖男”體質的小天使,在日本人的眼里,它們就成了食物和利益鏈上的犧牲品。更何況海豚體內含有大量的貢元素,這種物質對人體極為有害,甚至可以致命。還記得日本曾爆發(fā)過得水俁病吧,就是因為吃生魚片過多,魚體內含有大量貢元素,所以造成了一萬多人患病,癥狀就是智力衰退,面部癡呆,手足麻痹,視覺喪失……直至最后死亡。而且毒素還會跟著基因傳給下一代~即使有過這樣的教訓,日本人仍然在政府和資本市場掩蓋事實真相的情況下,繼續(xù)食用海豚肉,還真是不怕死呢~
Hash:1c2887cf49c59b2f2a64ff2f1553012f217220bf
聲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