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肥貓】美食品鑒(八)
E網詩情(ewsq110 )關注
文 / 加肥貓
兩個多月前,也就是元月10日,寫完《美食品鑒》(七)后,我就再也沒有續(xù)寫有關美食方面的文章了。盡管很多朋友明里、暗里催促我早日動筆,我卻一直難以靜下心來完成續(xù)篇。一是臨近春節(jié),家務繁忙;二是中途插接了一個新欄目《南橘北枳》,一寫就是三篇。三也是最主要的,與其說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搞得我心煩意亂,倒不如說是我的性格使然:一味地拖沓與顢頇。
上次我就說到,由于諸多因素,醬香濃郁、咸酸生脆的“生炒兒”瀕臨失傳,唯獨在我們當地農村的紅白事兒的宴席上還能見到它的身影。一般來說,它都是最后上桌的“壓軸菜”,可見它的分量絕對非同一般。
在我們當地,廣義上的“生炒兒”就是一種烹飪方法的總稱,也就是把生肉拿來直接下油鍋炒制;而狹義上的“生炒兒”就是一道菜。與“生炒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兩道名菜,它們分別是“任縣老炒肉”和“內丘掛汁肉”。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內丘縣最偏僻的東南角,地處內丘、任縣、邢臺三縣交界地帶,過了“京港澳高速”(G4)便是任縣的大屯鄉(xiāng)了。直到今天,我村與大屯鄉(xiāng)聯姻通婚的還很普遍,雖說分屬兩縣,可兩地卻保持著很多相同的禮儀習俗和飲食習慣。
每個人的味蕾與嗜好都與童年的記憶有關。雖然我已年近花甲,可每次到任縣走親訪友、做客吃飯,“老炒肉”仍是我的首選。
所謂“老炒肉”,老式炒肉之稱也。據傳其做法百年一貫制,完全按照傳統配料如法炮制。菜品的特點是:醬香味濃、生脆色重。“老炒肉”的工藝并不復雜,但有兩道工序卻很關鍵:一是過油;二是爆醬。
先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片掛汁上漿,放入滾熱的油中迅速翻炒。抓過芡的肉片兒過油后迅速膨脹、卷曲,吃起來嫩滑無比、香而不膩。
過油可是個功夫活兒,它需要一定的腕力和巧勁兒;而爆醬則是個技術活兒,全憑眼力價兒了。爆嫩了,只咸不香;爆過了,不香還苦。只有恰到好處,才能做到醬色紅潤、醬香濃郁。
“老炒肉”講究以肥肉為主,先切片、再抓芡,然后過油、爆醬,最后加入綠豆芽、姜絲、蔥花等配菜迅速翻炒而成。剛出鍋的“老炒肉”青白紅亮、味道濃香,肉片碩大、配菜脆爽;如果再配上幾個剛出爐的芝麻燒餅,其油香、醬香與熱烘烘的麥香糅合在一起,不大一會兒一盤菜就會吃個精光!
每次回農村老家小住,我都會邀上三五好友前去鄰村的攔賓酒樓和盛宴酒樓小聚解饞、敘舊聊天。不論菜多菜少,正宗的“任縣老炒肉”不可或缺。
無獨有偶,在我們內丘縣城也有一道百年名菜——“炒肉掛汁”,又叫“掛汁肉”。據傳它是由我們內丘縣永盛魁飯莊在清朝時期覲獻路過此地的“老佛爺”慈禧太后而創(chuàng)制的,后經歷代廚師的精心研制和不斷改良,逐漸形成了“醬香突出、咸鮮微酸,爽滑可口、汁濃酥爛”的烹飪特點。
俗話說得好:“不吃掛汁肉,不算到內丘”,足見“掛汁肉”在內丘菜品中的霸主地位。早在十多年前,“內丘掛汁肉”還被授予“河北名菜”稱號,隨后又被評為“邢臺十大名菜”之一。
其實“掛汁肉”的制作并不復雜。先將優(yōu)質五花肉切薄片,然后剁成肥瘦相間不規(guī)則的小肉丁,再加入紅薯粉欠抓勻;姜蒜切末、大蔥切花備用。熱鍋涼油,待油溫七成熱時加入姜蒜末爆香,隨后放入抓好的肉丁翻炒,等肉色漸變放入保定特產“槐茂甜面醬”翻炒幾個來回后,依次放入蔥花、花椒水、咸鹽和些許醬油,再翻炒幾下,最后點醋、點香油就可以出鍋了。
剛出鍋的“掛汁肉”,滾燙紅亮、散發(fā)著奇香,這個時候你需要靜下心來,用小勺沿著碗邊兒慢慢盛起、細細品嘗。它就像一篇經典散文,柔柔的、軟軟的,美美的、滑滑的,入胃入心、口齒留香,歷久彌新、回味悠長……
樸實無華的“掛汁肉”也是內丘文化的另一種體現,它的香醇厚重不正代表著內丘人民勤勞質樸的道德品質嗎?它那濃郁粘稠的湯汁不正是內丘百姓濃濃的熾熱鄉(xiāng)情嗎?
草于2020年3月23日
修訂于2020年3月24日子夜
賀順興,筆名加肥貓,一位常年居住在深圳的河北邢臺人。中學高級教師,擅長于隨筆、散文類文章,作品散見于《南方都市報》、《深圳特區(qū)報》、《邢臺日報》、《內丘報》。更多的原創(chuàng)只發(fā)在《E網詩情》、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擁有固定讀者數百人。酷愛寫作、音樂和美食,善于發(fā)現平凡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并記之。
總 編:風 門
責 編:知 心
編 輯:風 兒 青 葵 李 成
Hash:acb260c0edba812c3e4780c527d79402e186162e
聲明:此文由 E網詩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