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文化意義
旅游,從個人活動、群體行為發(fā)展到當今的現(xiàn)代旅游業(yè),已經成為涉及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旅游活動等的社會生活方式。旅游包括行住吃游購娛六大要素,又有消閑性、考察性、游學性、商貿性等多種類型,與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均有關系。單就審美而言,它是對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綜合性審美實踐活動。故從人文角度看,旅游具有多元性文化意義。本文將情、理與知識相結合,從旅游與人的愛美天性、人類文明、人才成長、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論述旅游的文化意義。 人是離不開大自然的。人之依存大自然而生存、發(fā)展,除了向自然索取不可須臾離開的動植物與空氣、陽光、水等物質資料外,還常從自然美中獲得審美享受的精神食糧。馬克思對此作過精辟的論述。他說:“人比動物愈具有普遍性,他靠來過活的無機自然界的范圍也就愈普遍。在認識領域里,例如植物、動物、礦石、空氣、光線之類組成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時而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時而作為藝術的對象,它們就組成人的精神方面的無機自然界,即精神食糧。”? 大自然作為物質資料,只給人生命生存的條件,而作為精神食糧,則給人生命的美的升華,讓人獲得“極視聽之娛”,以愉悅身心的美的享受,獲得搖蕩性情、產生藝術靈感的心靈激動。它有如音樂的旋律美、繪畫的形象美、詩歌的意境美,繪人以意味無窮的美感。以它純真樸實而豐姿多彩的美給人無限的快樂,使人獲得生命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