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云道院始建于889年(唐龍紀年間),宋祥符六年賜“靜慧院”額,宋宣年間改名“集云觀(guān)”。明洪武年間并入白鶴寺。1417年(明永樂(lè )十五年)重建“靜慧寺”。據《白石山志》載:“當其盛時(shí),高甍巨檻,金碧輝煌,住僧數十人,鐘韻梵音,早夜不輟,號為叢林。”1920年(民國20年)8月、1922年(11年)9月,連遭臺風(fēng)襲擊倒塌,1931年(民國20年)有云游道人葉明達和信寶,募緣重建至今。道院座落在橫山南麓,東浹村北,占地2064平方米,分前后兩進(jìn)。后殿中立大石柱一對,刻有鄉邑名儒趙舜耕撰書(shū)的楹聯(lián):“儒釋道三教異流同宗旨;東西祭二縱分派共淵源。”天井中有水井一口,深8.2米。觀(guān)前立石柱一對,大小樟樹(shù)各2株,大樟樹(shù)莖粗分別為3.30米、3.10米。主持馮誠方師,兼任樂(lè )清道教協(xié)會(huì )名譽(yù)會(huì )長(ch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