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cháng)-遺址位于朝邑鎮北寨子村,距縣城東16.2公里。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宇文護筑,初名晉城。建德二年(573),因晉城三面懸崖,東臨黃河,面對古蒲津關(guān),登高可以遠望太華、中條二山,俯視黃、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時(shí)如春,遂改名長(cháng)-。隋文帝開(kāi)皇十三年(593)增建殿宇,宮址占地擴至三百余畝。
大業(yè)十三年(617),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西入關(guān)中,渡黃河后,先駐于此,再取長(cháng)安。唐武德二年(619),在此置陜東道大行臺。李世民為秦王時(shí),鎮守于此,河東軍隊,盡歸指揮。山東平定,方移行臺于洛陽(yáng)。以后凡在同州為官的,多兼任長(cháng)-使。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和后周明帝等,都曾到此巡視。唐代大詩(shī)人杜甫也曾到過(guò)這里,《題鄭縣亭子》詩(shī)中的“天晴宮柳暗長(cháng)春”即詠此游。
后因戰亂破壞,五代全廢。今已半為農田,半為北寨子村莊所覆壓。但遺址的西圍墻基礎仍明顯暴露,南邊的兩面殘窯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