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城城垣遺址,長(cháng)40米,寬2.7米,高0.5、1.5、2米不等,為1952年拆毀原縣城城垣而遺。
水城廳城。城垣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建水城廳前一年)。據《水城廳采訪(fǎng)冊》記:“雍正十年題建土城,厚六尺,高一丈,周?chē)倨呤伞G《哪辏慕ㄊ牵癜顺撸咭徽晌宄撸車(chē)陌傥迨桑饪诜擦偎氖邪恕3情T(mén)三:東挹暉,南啟文,西景成。風(fēng)池河至城西分為二,一繞城南,一繞城北,會(huì )于城東,寬五丈余”。
又載:“光緒元年春,通判陳昌言重修三城樓:東春熙,題曰‘關(guān)迎紫氣’;南向化,題曰‘風(fēng)清禹旬’;西掛馨,題曰:‘水月光澄’。樓皆?xún)蓪樱繉痈哒捎辛V袨閺d,旁各兩室。”
因城北外系沼澤地帶,不適筑路開(kāi)道出入及修城門(mén),故水城未建北門(mén)。三座城樓均為重檐山頂,脊五,高10米余。惜與城垣同時(shí)拆毀。
清代,大定府五屬,水城城池規模最小,然以小巧、玲瓏、堅固譽(yù)名于省內。做工精細,形態(tài)美觀(guān)。所用石料,塊大而堅實(shí)。墻體內外壁,以精打細鑿之五面石塊鑲磊筑成,是時(shí)于黔省堪稱(chēng)一流。建垣2百余年間,未曾被攻破。
因城四面環(huán)水,故稱(chēng)“水城”;城池又形似一浮水荷葉,又稱(chēng)荷城。
此遺址對城建、軍事史有研究?jì)r(jià)值。水城人對其寓以深厚鄉土之情。1989年6月3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