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慶寺
善慶寺(第六批國保)
時(shí)代:元
地址:臨縣歧道鄉府底村
創(chuàng )建于隋開(kāi)皇三年(583年),古稱(chēng)善訓府。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門(mén)(復建)、大雄寶殿、諸佛殿等。總面積為12OO平方米。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jìn)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斗栱為六鋪作單抄單昂。梁架題記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
善慶寺原來(lái)分為東西兩院,東院為佛事活動(dòng),西院為僧人生活區。西院有戲臺、獻殿、鼓樓(與東院鐘樓對稱(chēng))、彌勒殿(與東院諸賢殿對稱(chēng))、卷棚、娘娘廟、齋房和僧舍等建筑,與東院共同構成善慶寺。西院后被當地學(xué)校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有獻殿和七孔僧房還保留完好。
該寺坐北向南,依山而建,現存山門(mén)、正殿、東西配殿、廊房等,依中軸線(xiàn)排列,殿宇前后層疊,錯落有致。東西廊房,左右對峙,井然有序。正殿為大雄寶殿,面闊五間,縱深八橡,懸山頂建筑形式,斗拱為五踩單翹單昴。主尊釋迦牟尼,旁立阿難、迦葉兩大弟子。東佛藥師,西佛阿彌駝佛,釋迦牟尼背后,塑觀(guān)音座像一尊。正殿之下東西兩廊,東有七佛殿。西有菩薩殿,主尊地藏王菩薩。寺中正殿及東西配殿,為琉璃瓦蓋頂,堆花脊飾,色彩純正,花飾生動(dòng),隔山遠眺,滿(mǎn)目生輝,誠為元代遺風(fēng)。整體建筑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其中正殿主體建筑運用了元代典型的減柱法的營(yíng)造法式。
善慶寺歷史悠久,主體建筑結構嚴謹,木雕、磚雕,技藝精湛,有較高的科學(xué)研究和文化藝術(shù)價(jià)值,為臨縣現存為數較少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2006年5月,善慶寺作為元代的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