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位于丹陽(yáng)市荊林鄉三城巷之東北。處于齊明帝蕭鸞興安陵與梁武帝修陵之間。
蕭順之,系齊高帝蕭道成之族弟,未即帝位。天監元年(520)閏四月被追尊為文皇帝,廟號為太祖,陵曰建陵。陵?yáng)|向,已平。陵前存石刻有石獸、方形石礎、神道柱、石龜趺各一對。
石獸,南為麒麟,北為天祿。麒麟獨角已殘,四足缺失。身長(cháng)3.05米,殘高2米,頸高1.25米,體圍2.7米,天祿雙角四足已失,身長(cháng)3.1米,殘高2.3米,頸高1.5米,體圍2.76米。兩獸均昂首突胸。麒麟上顎已殘,頷下長(cháng)須蔓卷,垂至胸際,兩翼微向上,翼面雕飾與他墓者大體相類(lèi),唯翼的細鱗中飾有五瓣小花,獸之背脊作通貫首尾連珠狀紋飾。方形柱礎石二,位于石獸與神道柱之間,邊緣有榫眼,礎上結構已失。神道柱一,柱表作瓦楞紋,南柱尚存,然自上而下已裂為二,北柱已傾圯,柱上的石額原存在市文化館,一為正書(shū)順讀,一為反書(shū)逆讀,其文曰:“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均為隸書(shū)。柱礎上圓下方為一對環(huán)狀的螭龍,口內銜珠.頭有雙角,四足修尾,石龜趺二,其中一龜趺已失頭部,而碑已無(wú)存。
1989~1990年夏,由國家文物局撥款,在專(zhuān)家、學(xué)者指導下,修復了西石柱及龜趺首,提高了基礎,作了防水設施等。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南朝(502年)丹陽(yáng)縣荊林三城巷1988年作為“丹陽(yáng)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
文帝蕭順之,梁武帝蕭衍之父,齊高帝蕭道成族弟。在齊朝歷官待中、衛尉、太子詹事、領(lǐng)軍將軍、丹陽(yáng)尹,封臨湘縣侯,贈鎮北將軍。生前未作皇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追尊為文皇帝,廟號太祖。梁文帝建陵,位于今江蘇省丹陽(yáng)市荊林鄉三城巷。與齊明帝興安陵相鄰。建陵坐西朝東,陵家已平,現存陵前石獸方形石礎、神道石柱及石龜跌座各一對。石獸位于神道兩側,為麒麟,已失,身長(cháng)3.05米,殘高2米,頸高1.25米,體圍2.7米;北為天祿,雙角已失,身長(cháng)3.l米,殘高2.3米,頸高l.5米,體圍2.76米。這一對石獸魁梧雄壯,姿態(tài)傳神,獸脊作通貫首尾連珠狀紋飾,雙翼微翹,冀面雕有卷云紡、細鱗和長(cháng)翎,體現了齊代陵墓石刻向梁代轉變時(shí)期的特色,即突出了宏偉豪邁的氣勢,作用從裝飾趨向寫(xiě)實(shí)。一對石礎的邊緣有律眼,但礎上結構早已頹圮。神道石柱分柱礎、柱身,柱頭三部分。柱礎上圓下方,浮雕一對環(huán)狀摘龍,口內銜珠,頭有雙角、四足、修尾。柱身作隱陷直刳棱紋(通稱(chēng)“希臘式”)。柱頭有圓蓋,浮雕蓮花。蓋上刻圓雕小辟邪,蓋下原有長(cháng)方形柱額。石額左右對稱(chēng),北為正書(shū)順讀,南為反書(shū)逆讀,其文隸書(shū)“太祖文皇帝之神道”,不記姓不記名,與梁代柱額的一般記述規則不同。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丹陽(yáng)縣衙為“保存”文物,遂將柱額劈下,移至丹陽(yáng)公園內,今存丹陽(yáng)縣文化館。神道石柱后還有石龜跌一對,其上石碑早已無(wú)存。現存梁碑皆作碗首形,高浮雕雙龍,交辮環(huán)綴于石脊,中有方框刻文字,枉下有穿。估計建陵石碑的形制也不例外。
建陵麒麟
建陵北龜趺
建陵天祿
建陵南石柱
建陵南北石柱
建陵石柱上的“反左書(sh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