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古城臨清
十六國后趙建平元年(330年),清泉(淵)縣改稱(chēng)臨清縣(以臨清河之意),建縣城于“水(漢屯氏別河故道)東”,史稱(chēng)“水東臨清”。“水東臨清”,設治于今臨西縣駐地倉上村東“臥牛坑”。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又別置臨清于“水(漢屯氏別河故道)西”,史稱(chēng)“水西臨清”。“水西臨清”,設治于今臨西縣駐地倉上村東的“南、北月洼”。我們今天所說(shuō)的“古臨清”,多指“水西臨清”。“水西臨清”東傍漢屯別河故道,西依“永濟渠”和“鯀堤”,中間有西通趙都邯鄲、東至齊都臨淄的古驛道橫穿,地理條件優(yōu)越。它南北六華里、東西三華里,占地十八平方里。古臨清城,唐宋時(shí)是它的繁盛期,古城內辟有“清華坊”、“南崇化坊”、“北崇化坊”三個(gè)“社區”。城內公私建筑櫛比、樓堂館所林立,盡顯古城豪華。是時(shí),臨清為“望縣”。2008年,“水西臨清”古城遺址被批準為河北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又被批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并分別立碑保護。
“水西臨清北城墻”,是唯一一段幸存的古城墻遺址。鉆探認定:城墻為全泥土夯筑,墻底基部寬25至27米。此段古城墻西從今“月華街”(西南折),東至今“躍進(jìn)渠”東98米處(南折),全長(cháng)738米。城墻中間辟有北城門(mén);城墻西北角外為永濟渠上的臨清碼頭,稱(chēng)北方第一“大港”。
臨清縣古城舊址
凈域寺建筑群,因其居于“北月洼”之中,故民間俗稱(chēng)“月洼寺”。它,初唐時(shí)始建,歷代屢有重修,清晚期荒廢,最后毀于民國時(shí)期,凈域寺有殿蕪兩重,山門(mén)、東西配殿齊全,建筑宏偉、規模宏大,“實(shí)一時(shí)之巨觀(guān)也”。更因其有唐代著(zhù)名僧人法藏主持,一時(shí)名聲更振。
月洼寺
文廟建筑群,民間俗稱(chēng)“小堂臺子”。位于凈域寺南偏東235米處的今南環(huán)路南側、“躍進(jìn)渠”西側的夾角地帶。文廟建筑群是供奉至圣孔子的地方,其主要建筑有享殿、書(shū)院、山門(mén)等,其規模略遜于臨清縣衙(故稱(chēng)小堂臺子)。根據史料和出土文物綜合判定,“文廟”當始建于唐高宗總章三年(670年),宋代末年荒廢。
古城臨清
官倉建筑群位于舊倉上村西南、今倉上磚廠(chǎng)東北的古永濟渠、西城墻東岸,它東距古臨清縣城中心位置的鐘鼓樓350米,西傍臨清古城墻、永濟渠和鯀堤。它始建于初唐,沒(méi)于北宋,為中國北方第一倉,儲糧豐富,是為國家正倉,又為“魏博儲粟之地(《舊唐書(shū)》),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代包拯放糧曾來(lái)到此地。倉上村即以此得名
倉上村
北魏“水西臨清”縣衙建筑群位于古臨清縣城南端,北魏時(shí)始建,歷代屢有重修。最后一次重修為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到熙寧六年(1073年)。重修后的縣衙最南端為“牙門(mén)”(唐宋時(shí)稱(chēng)縣衙正門(mén)為“牙門(mén)”),進(jìn)“牙門(mén)”中間甬道東、西兩側為皀役用房;北進(jìn)為正門(mén),甬道東、西兩側為吏、戶(hù)、禮、兵、刑、工六部用房。再進(jìn)為縣衙“大堂”。建筑四周有高高的衙墻,衙墻上有堅固的垛口,其整體建筑嚴謹、古樸、格局勻稱(chēng),極具官家風(fēng)格。由于“患水”、“患兵”和大運河(永濟渠)東移等原因,縣治所于金天會(huì )五年(1127年)東遷40里至原堂邑縣地“曹仁鎮”(今臨清舊縣),“水西臨清”毀棄、縣衙荒廢,漸成荒冢,故后人稱(chēng)此遺址為“堂臺子”。
古城臨清
Hash:22c6cb021e109a5ea061c5b11388f8d5f7b48069
聲明:此文由 看臨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