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經(jīng)韻,八百里伏牛——解密伏牛山
伏牛山是中國河南省西南部山脈。東南與南陽(yáng)的桐柏山相接,為秦嶺東段的支脈。西北-東南走向,長(cháng)約400公里,為淮河與漢江的分水嶺。三大主峰分別為雞角尖、玉皇頂、老君山,其中雞角尖的海拔222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伏牛山是著(zhù)名暴雨區。
豫西山脈是秦嶺的東延部分,秦嶺進(jìn)入豫西向東呈扇狀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體,山勢雄偉高聳,海拔1000-2000米,被譽(yù)為全省的屋瓴。
伏牛山伏牛山脈是秦嶺延伸到河南省的一條重要山脈,西北— 東南走向,長(cháng)400余公里,寬約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chēng)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cháng)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
伏牛山脈北面與熊耳山脈和外方山脈交匯,其間無(wú)明顯界限;南面與南陽(yáng)盆地相接。山地向東延伸到方城東北突然中斷,形成著(zhù)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長(cháng)約30公里,寬約8~15公里,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山間堆積平原地帶,缺口東南又是地勢起伏的低山丘陵。“方城缺口”是溝通華北平原和南陽(yáng)盆地、江漢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
伏牛山脈規模巨大,山勢異常高峻雄偉,主要是花崗巖山地。其中西北段山體寬闊完整,山勢高峻雄偉,由此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也逐漸低緩而分散,變?yōu)榈蜕角鹆辍?/p>
山脈西北段大致位于白河、二郎坪至蛇尾一線(xiàn)西北。是省內中山大面積集中分布地區之一。山脈主脊地帶,層巒疊嶂,多懸崖峭壁和奇峰突起。一般海拔高度1000~1500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老君出、雞角尖、石人山等,峰頂初夏常見(jiàn)風(fēng)雪。伏牛山脈西北段山勢高峻,氣候濕潤,且垂直氣候變化比較明顯,天然植被與野生動(dòng)物繁多,為一些原始次生林保護較好的山坡地段,被國家或河南省定為自然保護區。
伏牛山脈西北段山體被西北—東南走向的老灌河斷裂谷地縱向分割成兩列規模較大的山嶺。北面山嶺構成伏牛山的主脊,位于欒川以南的部分,當地稱(chēng)之為老界嶺,為長(cháng)江與淮河的分水嶺。老界嶺山脊狹窄陡峭,多呈鋸齒狀或錐狀,一般北坡陡,常有懸崖峭壁出現,坡度多在40°以上,有的超過(guò)80°;南坡稍緩些,坡度25~40°。這些中山區海拔高度為1500~2000米,部分在2000米以上。其主要高峰:玉皇尖、老君山、玉皇頂、龍池 、石人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
山地多由燕山期花崗巖組成,兩側為古老的變質(zhì)巖層,局部地方有石灰巖出露。大部分山坡,上部為直線(xiàn)形,下部為凸形。發(fā)源于山脈兩側的河流或谷地,下切強烈,形成一些又窄又深的峽谷或嶂谷。并有很多的跌水和瀑布,使山區具有明顯的峰高谷深的特征。區內60°以上的山坡、谷地或道路邊坡,雨季和開(kāi)春化雪時(shí),易出現滑坡,重力地貌作用較明顯。在海拔1400~1800米上、下的地帶,有古冰川作用的遺跡,欒川南部的雞角尖,西峽北部的樺樹(shù)盤(pán),古冰斗形態(tài)保存尚好。嵩縣南部的龍池 山頂北側,有一冰斗積水成湖,常年不干,謂之龍池。淺中山多分布在上述深中山的外圍,海拔1300~1800米,相對高度一般800米左右。其形態(tài)除高度與深中山明顯差別外,其他基本相同。地貌以流水侵蝕為主,重力崩塌在局部山坡也常發(fā)生。
伏牛山脈東南段在玉皇頂以東的主脊分為兩支。北支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交界地帶,呈東西方向一直延伸到方城缺口,長(cháng)達100余公里,構成長(cháng)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突出的成鋸齒狀的山脊海拔多在1100米以上,其中高者可達2000米左右。著(zhù)名山峰自西向東有:龍池 海拔2129米,石人山海拔2153米,松垛海拔1577.2米,關(guān)山海拔1134.4米。鴨河口以東山體破碎,深低山集中分布在白河谷地北側,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600米,主要由花崗巖組成,山勢比較陡峻,山坡坡度較大,一般為25~40°。淺低山連片分布于沙河谷地南側的魯山境內,在焦枝鐵路以東方城境內呈斷續分布,山勢更為低緩,海拔400~7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大部分為20~35°,少部分在20°以下,多數風(fēng)化殘積層較厚。
南支山脈沿南召與內鄉、鎮平兩縣交界地帶,由西北向東南延伸,一直到鎮平縣城以北,長(cháng)達70余公里,構成白河與湍河兩水系的分水嶺。其山脊寬闊,山體也較為低緩,突出的高峰海拔均在1100~1900米,如白草尖海拔1871.9米,紅石橛海拔1782.3米,大墁海拔1721米等。其兩側深低山集中分布于白河谷地的南側和湍河谷地的北側,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主要由花崗巖構成,嶺脊狹窄,多深切V形溝谷,山坡坡度一般30~40°。淺低山則主要分布在白河谷地南側深低山外緣和鎮平的二龍、老莊一帶,山勢一般較和緩,海拔高度400~700米,相對高度200~350米,坡度大部分為20~30°。此外,在湍河谷地以西,深低山多分布于后會(huì )和板廠(chǎng)一線(xiàn)以西、楊店和大塊地一線(xiàn)以東地區,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多深切V型溝谷,坡度35°左右。淺低山則分布于深低山西南邊的昭崗和陽(yáng)城一帶,山勢和緩,面積較小。
伏牛山脈東部、東南部邊緣高丘陵分布面積很廣,在山地邊緣及河谷兩側地區,連續成片分布,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大部分100~150米。低丘陵的面積很小,僅在東北邊境地帶有一部分,海拔200~300米,相對高度一般50~80米。區內丘陵組成巖性較復雜,丘陵地貌形態(tài)也復雜多樣。
區內的河谷平原,有白河流經(jīng)馬市坪、南召盆地的寬谷河段平原,由1~2級堆積階地構成,一般寬2000~4000米,很大部分被鴨河口水庫蓄水淹沒(méi);湍河流經(jīng)夏館、七里坪盆地,河谷展寬,兩則發(fā)育有2級堆積階地,形成河谷平原,一般寬2000~3000米。此外,西峽的袁店至丹水,內鄉的赤眉到楊店,方城的袁店到柳河和坡底的沿河地帶,也分布有較寬的河谷平原。
伏牛山,呈西北~東南向展布于河南省南陽(yáng)市的西峽、內鄉、鎮平、南召、方城等縣境內,全長(cháng)約250余公里,寬40~70公里,海拔高度400~2212.5米,山勢自西北向南山勢漸緩,是長(cháng)江、黃河、淮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自然分界線(xiàn)。
伏牛山被喬端~鴨河口、朱陽(yáng)關(guān)~夏館斷裂自北而南分為三列:北列西起嵩縣境內,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的交界地帶一直延伸到方城縣東北部,在方城縣城至葉縣保安一帶斷失,構成南陽(yáng)盆地東北角的方城缺口,全長(cháng)120公里。北列山脈在鴨河以西,山體高峻,山脊狹窄陡峭,山峰多在海拔1100米以上,突出高峰超過(guò)2000米。鴨河以東山體破碎,山勢低緩,低山、丘陵分布廣泛。主要山峰有觀(guān)山海拔1886.9米、石人山2153.1米、大圣人垛1585米、小圣人垛1577.2米、五垛寨873.6米、馬鞍山10刃.3米、雙垛山624米、太子山610米、九里山639米、曬衣山609.2米、三賢山553米、養麥山505米、和尚帽山521.6米、老栗山686.7米、七峰山760.3米、小頂山716.8米。
中列由盧氏縣入境,沿西峽縣北部經(jīng)南召縣與內鄉和鎮平兩縣的交界地帶,延伸到南陽(yáng)縣境內,全長(cháng)約150公里。山脈西段為伏牛山的主脊,山體完整,群峰林立,海拔高度多在1500米以上,不少高峰超過(guò)2000米,如雞角尖海拔2212.5米、玉皇頂2203米、馬鬃崖2200米、老君山2192.1米、摩云垛2074米、老界嶺2020米。在主脊南側,老鵝河北側支流橫切山體,形成一系列深切谷地與高峻山嶺相間的地形,更增添了伏牛山雄偉磅衡的氣勢。山脈東段山脊寬闊,突出高峰均在海拔2000米以下,但山勢仍較陡峻,主要山峰有白草尖1845米、石撅崖1756米、銀虎曼1630米、寶天曼1574.4米、牧虎頂1795.1米、云磨垛1156.3米、野人垛1432.6米、唐王寨1329米、駐馬山1061.2米、牡丹垛917.5米、大曼1720.8米、五垛山1665米、尖頂山1181.2米、定南針1049.2米。在中列山脈中的石灰巖分布地帶,巖溶地貌發(fā)育,大小溶洞分布廣泛,主要有西峽縣的鴿子洞、蝙蝠洞、荷花洞、神仙洞、老君洞、伏牛山地下河,桑坪鄉天井和內鄉縣的天心洞、狄青洞、黃龍洞等。在巖溶地貌最發(fā)育的地區有地下河出現,如內鄉縣竹園溝附近,地下河時(shí)隱時(shí)現,長(cháng)1000~1500米。
南列由盧氏縣入境,經(jīng)西峽縣中部延至內鄉縣西部。山勢較中列低,但老灌河以西山體亦相當雄偉,突出高峰在1300米以上,如赤馬崖海拔1659.9米、青銅山1354米、代尖垛1232米、雨帽頂1548.4米、黃英垛1548米、三尖山1314.7米、木瓦房1536.3米。老鵝河以東山體低平、破碎,多呈孤立狀分布于丘陵之上,主要山峰有高峰印海拔1073米、玄山859.5米、新寨798.5米。
伏牛山的主要山峰有:
1、石人山2153,位于南召、嵩縣、魯山三縣的交界處,距南召縣城30公里。因山上有一具大光石形似人頭而得名,又稱(chēng)光石腦,它不但是嵩縣、魯山、南召三縣的分界石,還是長(cháng)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石。山北面及東面陡峭,南面、西面坡度較緩,有小路可達峰頂。山中出產(chǎn)麝香、天麻等名貴藥材。
2、圣人垛,位于南召縣城北17公里處。面北觀(guān)此山,如兩人立于群山之中,故稱(chēng)“圣人垛”。大圣人垛位于西部,小圣人垛位于東部,山脈走向為東西向,與大紅嶺、摩天嶺、跑馬嶺等山峰構成境內主干山脈之一。
3、九里山,古稱(chēng)韓信山,因世傳韓信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又因主脈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約九里,故稱(chēng)九里山。此山位于云陽(yáng)鎮南5公里處,西與太子山相峙,構成險要的關(guān)隘口子河(漢稱(chēng)云陽(yáng)關(guān))。
4、太子山 又名太子望山。位于南召縣太山廟鄉北1公里處,相傳因漢光武帝劉秀“登此山以望南陽(yáng)”而得名。此山東、西、北三面陡峻,山勢險要,與九里山并立,構成南召古縣城的天然屏障。
5、官山,位于云陽(yáng)鎮北2.5公里處,相傳因“古多王侯葬于此”而得名。主脈為東西走向,山頂似馬鞍,主峰海拔383.5米,雞河從西山腳流過(guò),山清水秀,風(fēng)景宜人,有“金馬仙鳳”之譽(yù),為古南召縣八景之一。
6、演藝山,位于南召縣城東北22公里處。古稱(chēng)燕尾山,因兩主峰突起似燕尾而得名。又傳東漢劉秀起義軍曾在此山屯兵演武,故名。
7、鹿鳴山,位于云陽(yáng)鎮城北2公里處。相傳東漢劉秀為避王莽之兵,由烏鴉引路至此,聽(tīng)有鹿鳴,故稱(chēng)鹿鳴山。山后有一石板,名為劉秀床。
8、七峰山,位于方城縣城北15公里處。該山東北兩面山勢陡峭,七峰并峙,故稱(chēng)七峰山。小頂山,位于方城縣城東22公里處,山體長(cháng)9公里,寬3公里,北、南、西三面異常陡峭,峰頂有真武廟,一面立于絕壁之上。
9、摩云垛,位于西峽縣桑坪鄉北部,因山峰直插云中似摩云狀而得名。夏季濕熱空氣于此迅速降溫,形成區境西北部冰雹源地之一。
10、雞角尖2212.5米,位于西峽縣太平鎮東北部,為西峽、欒川、嵩縣三縣界山,也是區境最高峰,因山峰高矗似一向東引頸高歌的雄雞而得名。
11、老君山,位于西峽縣太平鎮西北部,為西峽、欒川兩縣的界山,山頂有唐代所建老君廟,方圓數十里內為原始森林。
12、白石尖,位于西峽縣米坪、石界河、太平鎮三鄉交界處,海拔1689米,有鐵礦分布,清乾隆年間有人于山下冶鐵。山下舊有老君飼、金水調兩座石廟。白草尖,位于內鄉縣夏館鎮北24公里處,山體似麥棱狀。東側壑洞幽深,林木茂密,有小道可達山頂,因坡陡險峻又稱(chēng)鉆天道。
13、紅石橛,位于內鄉縣夏館鎮北部與南召縣交界處。山下有一巨大的石壁,陡如刀削,高數丈,巖石呈紅色,又名紅石崖。
14、寶天曼,位于內鄉縣夏館鎮的北部,山勢高峻雄偉,層巒疊蟑,林木茂密,原始森林廣布,為區內自然保護區之一。
15、牧虎頂,位于內鄉縣七里坪鄉大龍樹(shù)村東北25公里處,相傳此山有神童牧虎而得名,1982年經(jīng)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自然保護區。
16、李青垛,位于內鄉縣夏館鎮東北22公里處,海拔1652米。明末李青避兵事寄居于此,故名。
17、五垛山,位于鎮平縣北部,古名傳帝山、騎立山、歧棘山,因有中心垛、尖頂山、摩云垛、定南針、葦湖山等五峰突起而得名。五垛山又稱(chēng)北頂,與南頂武當山遙遙相對,歷來(lái)為道教重地,山上有青牛宮、靈宮殿、祖師廟等古跡。
18、杏花山,位于鎮平縣城北10.5公里處,海拔558米,因古時(shí)山上多杏樹(shù)而得名。山東北麓有唐代名剎菩提寺。
19、青銅山,位于西峽縣寨根、桑坪兩鄉的交界處,因日照山崖呈青銅色而得名。懸崖產(chǎn)名貴中藥石料,山上舊時(shí)有祖師廟、娘娘廟、靈官廟等。
20、首山,位于首河南襄城縣南5里,為800里伏牛山之首,故名首山。相傳天下名山八,三在蠻夷,五在中國,首山其一也。
伏牛山是我國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分區線(xiàn)和中國動(dòng)物區劃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分界線(xiàn),也是華北、華中、西南植物的鑲嵌地帶,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北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林的過(guò)渡區。區內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蓋率達88%,是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天然闊葉林保存較完整的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加之人為干擾較小,使本區保存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區內維管束植物有2879種,其中有中國特有屬37個(gè),單屬種59個(gè),國家重點(diǎn)保護野生植物有連香樹(shù)、香果樹(shù)等32種;野生動(dòng)物中獸類(lèi)有62種,占河南省獸類(lèi)總數的86%,鳥(niǎo)類(lèi)有213種,占河南省鳥(niǎo)類(lèi)總數的71%,昆蟲(chóng)的種類(lèi)則超過(guò)3000種,列為國家重點(diǎn)保護的野生動(dòng)物有金錢(qián)豹、麝、大鯢等50多種。伏牛山還是長(cháng)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中一些支流的發(fā)源地,為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
伏牛山自古以來(lái)是中原通往南陽(yáng)盆地、進(jìn)入荊楚地區的天然屏障,古代交通要道三鴉路即貫穿其中。歷史上伏牛山聞名于世的,莫過(guò)于唐自在禪師的典故。宋《高僧傳》有傳,但未及伏牛神跡。依我推測,伏牛山得名應與自在禪師有關(guān)。“伏牛”一詞為禪宗常用比喻,以“牛”喻心,“伏牛”意即為降伏自心。“伏牛”與“自在”,意相關(guān)連。后世流傳甚廣的描述修行過(guò)程的“十牛圖”,當本于此。有明一代,伏牛山又以僧兵名于時(shí),據史料,伏牛僧兵與少林僧兵有關(guān),但證據不夠有力。
1982年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在伏牛山國有嵩縣五馬寺林場(chǎng)、欒川老君山林場(chǎng)、魯山林場(chǎng)、南召喬端林場(chǎng)、西峽黃石庵林場(chǎng)的基礎上建立了嵩縣龍池漫、欒川老君山、魯山石人山、南召寶天曼、西峽老界嶺5個(gè)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2年2月,原林業(yè)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huì )(WWF)將伏牛山確定為具有國家和全球重要意義的區域(A級自然保護優(yōu)先領(lǐng)域的保護區),同年10月,又被確定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自然保護的優(yōu)先領(lǐng)域。
1997年12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將上述5個(gè)自然保護區合并為一體,并將南召喬端林場(chǎng)、內鄉萬(wàn)溝林場(chǎng)、西峽黃石庵林場(chǎng)、嵩縣五馬寺林場(chǎng)的部分林區劃入在內,建立河南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函[1997]109號),總面積56000公頃,主要保護森林生態(tài)系統和野生動(dòng)植物。
一、秦嶺
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于陜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于嘉陵江 。
而廣義上的秦嶺,西起昆侖,中經(jīng)隴南、陜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其范圍包括岷山以北,隴南和陜南蜿蜒于洮河與渭河以南、漢江與嘉陵江支流—白龍江以北的地區,東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在方城、南陽(yáng)一帶山脈斷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處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處為大別山,走向變?yōu)槲鞅薄獤|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帶為丘陵,走向為東北-西南。廣義的秦嶺是長(cháng)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秦嶺以南屬亞熱帶氣候,自然條件為南方型,以北屬暖溫帶氣候,自然條件為北方型。秦嶺南北的農業(yè)生產(chǎn)特點(diǎn)也有顯著(zhù)的差異。因此,長(cháng)期以來(lái),人們把秦嶺看作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xiàn)。
廣義的秦嶺是橫亙于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jīng)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jìn)入陜西,在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
1:北支為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靈寶縣、陜縣南部,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chēng)邙山;
2、中支為熊耳山位于河南西部邊陲盧氏縣橫澗鄉境內;
3、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陜西延伸至湖北省鄖縣 。
秦嶺山脈長(cháng)約1600多千米,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guān),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cháng)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 由于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xiàn)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xiàn)。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為陜西省內關(guān)中平原與陜南地區的界山。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cháng)1000公里,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都有明顯的不同。淮河位于長(cháng)江和黃河之間,是我國第三大河流,發(fā)源于河南省南陽(yáng)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流入江蘇省淮安市洪澤湖,后又擴建淮河入海道最終引入黃海。
淮河、秦嶺一線(xiàn)歷來(lái)是我國公認的南北方自然分界。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xiàn),實(shí)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xiàn)。就熱量帶說(shuō)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干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lèi)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我國南北分界帶的西段秦嶺,冬季阻擋了北方冷空氣,因而在嶺北為典型暖溫帶情況下使嶺南成為典型亞熱帶(能生長(cháng)同緯度淮河兩岸不能生長(cháng)的柑橘等亞熱帶指標植物)。但是,秦嶺分界也并非一條線(xiàn)。因為秦嶺南坡約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亞熱帶,而秦嶺山脈兩坡千米等高線(xiàn)間的寬度,也就是分界帶的寬度也大約有90-110公里。
二、嵩山
嵩山,古稱(chēng)“外方”,夏商時(shí)稱(chēng)“崇高”、“崇山”,西周時(shí)成稱(chēng)為 “岳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岳,始稱(chēng)“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yáng),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 。介于東經(jīng)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yáng),是古京師洛陽(yáng)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fā)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zhù)名文人所親臨。《詩(shī)經(jīng)》有“嵩高惟岳,峻極于天”的名句。
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fēng)景區,為五岳中的中岳。2004年2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2007年3月,嵩山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2010年8月,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chē)奶斓刂袣v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岳廟、嵩岳寺塔、會(huì )善寺、嵩陽(yáng)書(shū)院、觀(guān)星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河南境內分布有太行山、伏牛山、小秦嶺、外方山、熊耳山、崤山、大別山、桐柏山等9座山脈,而被稱(chēng)為“中岳”的嵩山,其實(shí)只屬于外方山脈的延伸部分。
Hash:592a11c3f92cd3bc7366e821e99f5d4af5f9d2a8
聲明:此文由 洪波涌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