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国产越南,久久久999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久久r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高清

孟津境內城寨簡(jiǎn)述

孟津境內城寨簡(jiǎn)述

城和寨的本義指城市和村寨,城市和村寨的主要功能是居住。

城市和村寨的規模有大有小,這里所說(shuō)的城和寨是指筑有城墻,墻外有護城河(壕),或筑有寨墻和寨壕,帶有軍事防御功能的城和寨。

孟津是洛陽(yáng)的北大門(mén),這是孟津和洛陽(yáng)特殊的地理地緣位置所決定。自古以來(lái),孟津境內黃河上眾多的渡口和崗嶺起伏的邙山是洛陽(yáng)的要地,孟津縣境內的這些城和寨等就是古都洛陽(yáng)的戰略屏障。

另外,古今孟津縣境內沿黃河渡口和邙山上構建的密集的城、寨、關(guān)、壘、堡、臺、墩、鋪、塢等,均是洛陽(yáng)北部古代軍事設施的遺跡,有些遺跡至今仍有殘存遺址,更多的遺跡遺址還作為村地名從古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本文按城、寨、關(guān)、壘、堡、臺、墩、鋪、塢等順序,對這些遺跡遺址作以下簡(jiǎn)約探討。

一、城

據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卷之二》等史料記載,歷史上孟津縣境內有漢魏故城、金墉城、平陰城、穀城、平縣城、孟津小城、河南南城、中潬城、羊馬城、武濟城、回洛城、柏崖城、河清城、宋河清城、孟津廢縣城、橫水城、秦王城、闖王城等共十八座。

1、漢魏故城,又稱(chēng)漢魏洛陽(yáng)城,其地在今洛陽(yáng)東部洛陽(yáng)、孟津、偃師交界處,城區域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是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古城。漢魏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稱(chēng)成周,廢棄于唐初。漢魏故城作為國都,前后延續使用近1600年,先后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都城史長(cháng)達540年以上。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漢魏故城為第一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漢魏故城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絲綢之路的東起點(diǎn),如今建有漢魏故城遺址公園、漢魏故城博物館等。

2、金墉城,又稱(chēng)李密城、阿斗城,其地在今孟津縣平樂(lè )鎮金村。金墉城是三國魏明帝時(shí)筑,為當時(shí)洛陽(yáng)城西北角上的一座小城。魏晉時(shí),被廢的皇帝和皇后,都安置于此。金墉城小而堅固,是攻守要地。北魏初年,金墉城為“河南四鎮”之一。隋唐洛陽(yáng)城西遷后,金墉城在洛陽(yáng)之東。公元618年,瓦崗農民起義軍據金墉城進(jìn)逼洛陽(yáng)。唐貞觀(guān)年間之后,金墉城被廢棄。

3、孟津縣平陰城。嘉慶版《孟津縣志》:“周之舊邑,在孟津縣城西二十里濱河處。《水經(jīng)》所謂:‘河水東過(guò)平陰縣北者是也’。書(shū)中又注云:‘平陰即晉陰地,故陰戎所居。周為平陰邑,三國魏改為河陰城’”。古河陰城在今孟津會(huì )盟鎮扣馬村和小集村附近。

4、孟津縣穀城。嘉慶版《孟津縣志》:“穀城亦周舊邑,在縣西七十里,瀍水所出。周敬王十有八年,單子伐穀城以定王室,即此。今其地猶名穀縣”。晉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定公下·第二十八》中說(shuō):“二月己丑,單子伐谷城,劉子伐儀栗,討儋翩之黨,谷城在河南縣西”。穀城,即今孟津縣橫水鎮古縣村,古縣村北的山名叫穀城山。

5、孟津縣平縣城。嘉慶版《孟津縣志》:“平縣城,漢置,在縣東二十五里,《水經(jīng)注》云:‘漢武帝元朔三年,封濟北貞王子劉遂為平侯,即此。’王莽改為‘治平’”。平縣城在今孟津會(huì )盟鎮扣馬村和小集村附近。

6、孟津小城。嘉慶版《孟津縣志》:“孟津小城在縣東二十七里小寨村西北。其地隆起,即遺址也。《魏略》曰:‘大將軍西征,太子(曹丕)南在孟津小城。’《晉書(shū)》載:‘惠帝時(shí),洛陽(yáng)陷歿,朝臣共推傅祗為盟主。祗屯盟津小城,傳檄四方征義兵。’”孟津小城在今孟津會(huì )盟鎮小寨村西北。

7、河南南城。嘉慶版《孟津縣志》:“河南南城,北魏置河陽(yáng)三城,一為北城,在河北岸;一為中潬城,在夾灘中;一為南城,在縣西牛莊堡。周?chē)睦镉啵泵孥萦诤樱现飞杏小1饼R神武使潘岳鎮北城,高永樂(lè )守南城,以拒西魏者。唐李光弼移軍河陽(yáng),使李抱玉守南城。將陷,紿以‘糧盡當降’。賊眾大喜,斂兵以俟。抱玉因得繕完設備,即請戰。賊怒其欺也,急攻之。抱玉更出奇兵,表里夾擊,俘斬甚重。賊帥周摯引卻,因不得西。論功第一,封欒城縣公。按,《舊志》作‘占城’。”按以上引文,河陽(yáng)三城中的南城在今孟津縣白鶴鎮于家村一帶,當時(shí)的于家村行政上屬牛莊堡管轄。

8、中潬城。嘉慶版《孟津縣志》:“中潬城四面環(huán)河,即今縣西十五里的雷家灘也。《地理通釋》曰:‘河陽(yáng)縣有三城,其中潬城東魏所筑。北齊武平六年,都督傅伏自永橋夜入中潬,周人圍之不下。又,唐李光弼自將治中潬,樹(shù)壁掘塹以備史思明。會(huì )賊將周摯攻中潬,光弼遣荔非、元禮逆戰于羊馬(城),賊大潰。自魏以迄唐宋,以河陽(yáng)為陜洛咽喉,置三城節度使鎮之。金李汾詩(shī)云:‘煙波蒼蒼孟津戍,旌旗歷歷河陽(yáng)城。’”按引文可知,中潬城在今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北鐵謝渡口對應的河中夾心灘上。

9、羊馬城。嘉慶版《孟津縣志》:“羊馬城在中潬城西。李光弼使荔非、元禮守羊馬城,植小旗城東北隅,望周摯軍。摯恃眾直逼城,以車(chē)載木鵝橦車(chē),麾兵填塹,八道并進(jìn)。光弼以讓元禮,元禮曰:‘公方欲守邪?戰歟?’光弼曰:‘戰’。曰:‘然則賊為我實(shí)塹,何讓焉?’光弼謝曰:‘吾慮不及此,公勉之。’元禮遂出戰,視敵堅未可,馳還軍示弱,光弼望見(jiàn),遽使召之。元禮顧麾下曰:‘將軍召,殆欲斬我也。斗死有名,無(wú)庸受戮。’乃下馬持刀瞋目直前。銳士堵而進(jìn),左右?jiàn)^擊,一當數人,斬賊數百,摯遂遁去。以功遷驃騎大將軍、懷州刺史。今羊馬、中潬俱為河水所圯,一望沙磧,未定所置”。按引文可知,羊馬城在今孟津縣白鶴鎮白鶴村北濱河處。

10、武濟城。嘉慶版《孟津縣志》:“武濟城在舊縣東,相傳武王伐紂由此濟河,故名。東魏筑城于此為戍守處。周建德四年伐齊,宇文憲‘拔武濟’是也”。武濟城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扣馬村。

11、回洛城。嘉慶版《孟津縣志》:“回洛城在舊縣東。東魏元象初,侯景邙山之戰,諸軍皆北渡河橋,萬(wàn)俟洛獨勒兵不動(dòng),魏人惡之而去。北齊神武因建城于其地,名曰‘回洛’。唐武德三年,秦王世民攻王世充,懷州總管黃君漢遣其將張夜義以舟師襲回洛城,克之。世充使其子元應來(lái)攻,不克。乃筑月城于其西,留兵守之”。回洛城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扣馬村一帶。

12、孟津縣柏崖城。嘉慶版《孟津縣志》:“柏崖城在縣西三十里,侯景所筑。唐高祖時(shí),黃君漢以城降,因置縣。乾元中,太尉李光弼修筑以拒史思明于此”。柏崖城在今孟津縣白鶴鎮河清村西柏崖山上。

13、河清城,又名河清縣城。嘉慶版《孟津縣志》:“河清縣城唐先天時(shí)筑,以貞觀(guān)初縣界黃河清為名,本武德之大基縣也”。河清縣城有兩處,一在今孟津縣白鶴鎮河清村;一在今孟津縣白鶴鎮河清村黃河北岸,又稱(chēng)北河清村。

14、宋河清城。嘉慶版《孟津縣志》:“河清城在治西十八里白坡鎮,太祖開(kāi)寶初自河北移此。今津西五十里有河清鎮,是唐河清之南岸也,考者多誤”。宋河清城又名宋河清縣城,在今孟津縣白鶴鎮白鶴村東。

15、孟津廢縣城。嘉慶版《孟津縣志》:“今孟津縣廢縣城在今治東三十里古渡口,所謂‘桃花店西一里柳林莊’也,因水患移舊縣”。孟津廢縣城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扣馬村一帶。

16、橫水城。在今孟津縣橫水鎮橫水村,古稱(chēng)洪州城、橫州城,又名橫水柵、橫水店、韓良堡、橫水寨等。名見(jiàn)橫水鎮道莊村《重修三官廟碑記》和《舊唐書(shū)》。

17、秦王城,又名秦王寨,在今麻屯鎮下河村金谷澗與金水河交匯處。唐初秦王李世民收復東都洛陽(yáng)曾駐軍于此,今遺址處有高大土丘。

18、闖王城,又名闖王寨,在今孟津縣城關(guān)鎮九泉村東瀍河河谷南溝沿,相傳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率軍駐扎于此。

二、寨

孟津筑寨歷史悠久,特別是近百余年來(lái),為了防御匪患和亂兵,孟津縣境內幾乎無(wú)村不筑寨。今孟津縣境內殘存的古寨大多筑于清代同治年間,為抵御捻軍農民起義軍所筑。

孟津縣境內的寨一般選址在兩條溝壑之間夾峙的高臺上,寨墻大多為夾板素土筑就,或用麥秸和黃土為泥筑成,寨墻厚達四五米不等,寨墻四角或有望樓,多數寨墻上筑有墻垛和掩體,人可以登上寨墻守御。

孟津縣境內著(zhù)名者大約有以下古寨。

1、鷂店寨。鷂店寨是孟津歷史上最古老的寨,位于平樂(lè )鎮西部,今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鷂店古寨始筑于漢魏時(shí)期,后來(lái)歷代重修。鷂店古寨東、南、西三面臨溝,溝沿上部寨墻較低,北連邙山丘陵臺地,現殘存北寨墻長(cháng)40米、寬3米、高2-5米。鷂店古寨整體呈橢圓形,東西寬152米,南北長(cháng)210米,總面積約31920平方米,有南、東兩個(gè)寨門(mén),寨門(mén)前有斜坡式門(mén)道。

2、橫水寨,在今橫水鎮橫水村,橫水寨筑于隋唐時(shí)期,三面臨溝,溝底有河,易守難攻。今橫水寨東西原寨門(mén)前各有大橋連通寨內,寨南邊和北邊仍有殘存寨墻。今橫水古寨中的橫水村已被公布為中國傳統古村落。

3、嶺后寨,在今橫水鎮上院村北嶺,今僅有遺址。

4、亮寨,又稱(chēng)梁寨、兩寨,在今橫水鎮亮寨村,寨子突出梭羅溝西沿溝中,三面臨溝,溝底有梭羅河。

5、平樂(lè )寨,位于今平樂(lè )鎮平樂(lè )村北山民國時(shí)期歷經(jīng)匪患戰火,今遺有碑記。

6、喬家寨,在今平樂(lè )鎮王窯村西,即今會(huì )盟鎮喬窯村北部邙山北麓,喬家寨三面臨溝,地勢奇絕。

7、王鐸寨,在今平樂(lè )鎮上古村北,寨子三面臨溝,地勢奇絕,傳說(shuō)王鐸少年時(shí)讀書(shū)于寨中。

8、大陽(yáng)寨,又名大楊寨、姚連寨,在今城關(guān)鎮大楊河村瀍水之畔。

9、陳家寨,在今城關(guān)鎮楊莊村西陳家寨村。陳家寨建于瀍陽(yáng)嶺上,扼守河清谷口。

10、四冢寨,在今白鶴鎮四冢村,寨子北部俯瞰黃河,傳說(shuō)寨子中有地道四處聯(lián)通。

11、范村寨,在今白鶴鎮范村西北部邙山北麓,地勢三面臨溝,僅東南部開(kāi)有一個(gè)寨門(mén)。

12、保安寨,又名白鶴寨,在今白合鎮白鶴村西北角濱河處,有殘存墻基,孟津縣人民政府已公布為不可移動(dòng)文物名錄、孟津縣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13、牛家寨,又名朱寨,在今朝陽(yáng)鎮朱寨村。今牛家寨已被公布為河南省傳統古村落。

14、大安寨,在今朝陽(yáng)鎮石溝村東南,位于圖河故道北岸,三面臨溝,僅有北部一門(mén)通寨外。

15、瓦店寨,在今朝陽(yáng)鎮瓦店村北圖河西北岸。

16、叩馬寨,在今會(huì )盟鎮叩馬村,今已被公布為河南省傳統古村落。

17、大寨,在今會(huì )盟鎮小集村邙山北麓。

18、班寨,在今小浪底鎮班溝村東,東西北三面臨近瀍河右岸,南面有寨墻,仰韶文化班寨遺址是河南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19、招風(fēng)嘴寨,在今小浪底鎮津西村西北山頂上,西北臨黃河,氣勢雄偉。

20、保安寨,又名郭嶺寨,在今小浪底鎮黃鹿莊村西北嶺巔。今北部寨墻和東北部寨門(mén)通道完整。

21、花園寨,在今會(huì )盟鎮花園村

22、馬家寨,在今麻屯鎮任屯村北霍村南,位于金水河和金谷澗夾峙的臺地上。

23、單寨,在今麻屯鎮單寨村。

24、瀍溝寨,在今城關(guān)鎮瀍溝村瀍河右岸、瀍河河谷南溝沿。瀍溝遺址是河南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25、霞院寨,在今白合鎮霞院村南黃河南岸臺地。

26、李家寨,又名石門(mén)寨,在今小浪底鎮原石門(mén)村西。

27、許家寨,在今小浪底鎮馬屯村西。

28、麻屯寨,在今麻屯鎮麻屯村。

29、莊溝寨,在今麻屯鎮莊溝村西金谷澗左岸。

30、蟠龍寨,在今麻屯鎮水泉村,村西北有牤牛泉。

31、劉家寨,在今朝陽(yáng)鎮瀍河北岸臺地劉家寨村,寨子突入瀍河右岸臺地。劉家寨今已被公布為河南省傳統古村落。

32、周寨,在今朝陽(yáng)鎮瀍河南岸臺地周寨村。

33、許家寨,在今送莊鎮裴坡村附近。

34、白鹿寨,在今送莊鎮白鹿村。

35、送莊寨,在今送莊鎮送莊村。

36、鳳臺寨,在今送莊鎮鳳臺村。

37、張家寨,在今朝陽(yáng)鎮瀍河右岸張灣村。

三、關(guān)

孟津縣境內有孟津關(guān)、小平津關(guān),均屬于“洛陽(yáng)八關(guān)”之一。關(guān)始建于漢代,是朝廷設立的集軍事、稅收、驗證身份、控制物流等為一體的戰略重地。

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卷之二》:“孟津關(guān)、小平津關(guān)。東漢都洛陽(yáng),環(huán)置八關(guān):曰函谷;曰大谷;曰廣成;曰伊闕;曰軒轅;曰孟津;曰小平津;曰旋門(mén)。靈帝中平元年,黃巾叛,置八關(guān)都尉官,津邑有其二,皆設渡。今廢。”

1、孟津關(guān),又稱(chēng)河陽(yáng)關(guān),在洛陽(yáng)北部黃河南舉。孟津關(guān)遺址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扣馬村北約五華里處,處在孟縣南十八里的黃河夾心灘。孟津關(guān)是古代黃河上的一個(gè)重要渡口。即周武王伐紂時(shí)與諸侯會(huì )盟渡河處,亦稱(chēng)盟津,又名富平津。西晉杜預曾在這里架起黃河上第一座浮橋,稱(chēng)“河橋”。是歷代洛陽(yáng)北部黃河南岸之要津,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2、平津關(guān),遺址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花園村西北,處于今黃河河心。平津關(guān)的地位僅次于富平津(孟津關(guān)),因此又名“小平津。”孟津關(guān)和平津關(guān)均為洛陽(yáng)北部的軍事要地。

四、壘

孟津縣境內有壘兩處,即鉤陳壘、盟津小壘。壘,一作名詞,本義是古代軍隊中用作防守筑成的墻壁,所以漢語(yǔ)中有“壁壘”一詞。《說(shuō)文》中載:“壘,軍壁也”。《左傳·僖公十九年》中有:“因壘而降”的記載,說(shuō)明壘這個(gè)字產(chǎn)生很早。

“壘”,也作動(dòng)詞,就指用土、磚、石、樹(shù)枝、蘆葦等材料混合使用重疊砌起來(lái)的墻,今漢語(yǔ)中有“壘墻”一詞。

眾多的壘連接呼應就像萬(wàn)里長(cháng)城,筑壘的地方選擇在山脊、高臺或四周有水的河中灘地,專(zhuān)門(mén)用作軍事防衛設施。后來(lái),壘又演變?yōu)樵O施更為完備的城、堡、寨等……可見(jiàn)壘是古代軍事設施最基本的原素。

最早的壘原本只是一道墻,古人就地取材,在地上挖出一條溝,用溝中的土筑砌成墻,這條溝就是塹,用這些土筑成的墻就是壘。塹中放入水就是隍、壕,在隍、壕內筑城,城外的隍、壕就成了護城河。從此,就誕生了城、堡、寨等。

1、鉤陳壘。孟津縣境內最早官方筑成的壘名叫鉤陳壘,鉤陳壘以天文學(xué)中的“鉤陳星”命名。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卷之二》中記載:“鉤陳壘在同盟山下。《水經(jīng)注》云:‘世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所會(huì )處。蓋紫微有鉤陳之宿,主斗訟兵陣,故《遁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與鉤陳并氣,下制所臨之辰則秩禽(同資擒)敵,是以壘資其名”。鉤陳壘在今孟津會(huì )盟鎮扣馬村附近。

2、盟津小壘。清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卷之二》中記載:“盟津小壘,基址未詳,或云即‘小城’。南宋司州刺史毛德祖使振威將軍、河陰令竇晃以五百人戍盟津小壘拒北魏,沿河上下隨機應接”。從以上引文可知,鉤陳壘、盟津小壘這兩個(gè)壘,因為在同盟山下,推測大約在今孟津會(huì )盟鎮扣馬村和小集村附近。

五、堡

堡,原本為土筑,后來(lái)用石頭或鋼筋水泥筑,是縮小版寨子的別稱(chēng)。最早的堡是村寨,也是行政區劃中的重要行政村并兼有軍事用途。孟津縣境內著(zhù)名的堡有:

1、牛莊堡,在今孟津縣白合鎮牛莊村南山

2、韓良堡,在今孟津縣橫水鎮橫水村。

3、堡子,即今孟津縣白鶴鎮堡子村。

4、柿林堡,在今孟津縣白鶴鎮柿林村

5、相留堡,在今孟津縣小浪底鎮相留村。

六、臺

臺有高臺、臺地的意思,大多兼有軍事用途。孟津縣境內今有李密臺(即飲酒臺)、觀(guān)兵臺、望馬臺、歇鶴臺等。

1、李密臺。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卷之二》載:“飲酒臺在城東十七里朱家山之巔,背枕嵩少,下瞰黃河。《府志》謂:‘符秦所筑,唐李密曾飲酒于此,俗呼為李密飲酒臺。’舊存基址,附近居民改筑為寨”。李密臺(飲酒臺)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臺蔭村南山。

2、觀(guān)兵臺。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卷之二》:“觀(guān)兵臺在舊縣東一里,《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十一年,東觀(guān)兵于盟津,筑臺誓眾。’今亦名‘選將臺’。按,《府志辨》載:‘漢儒以《泰誓》觀(guān)政為‘觀(guān)兵’。程子謂:‘以兵脅君,必無(wú)此理。則觀(guān)兵臺之名不存可也。旦選將亦非周時(shí)名目。’疑即《水經(jīng)注》所謂漢高祖講武場(chǎng)也”。觀(guān)兵臺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叩馬村、小集村南。

3、望馬臺。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卷之二》:“望馬臺在城西北半里許,廣二十步,高三丈。舊志謂‘西魏武帝都洛陽(yáng),牧馬于河津,筑臺望遠’,即此。臺東舊有官亭、涼樓,今廢”。望馬臺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叩馬村、花園村附近。

4、歇鶴臺。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卷之二》:“歇鶴臺在舊河清縣西北三十里,相傳王子晉、浮丘公游王屋歇于此”。歇鶴臺在今孟津縣白鶴鎮河清村西。

七、墩

墩,是人工建造的高臺,一般用于軍事要地。

1、煙墩(一)。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卷之二》載:“煙墩。煙墩在舊縣選將臺東,高五丈余,相傳宋時(shí)筑以防金者”。以上煙墩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叩馬村、小集村南。

2、煙墩(二)。清乾隆十年龔松林撰《重修洛陽(yáng)縣志·卷二·地理·堠戍》:“東北路……鷂店鎮,三十里鋪,每處營(yíng)房十一間,周?chē)珘θ恼桑张_高一丈七尺,基闊一丈五尺,上建望樓。臺旁告示房一間,煙墩五座,木坊一座。’并在鷂店、鳳臺設驛鋪,每鋪配驛承一人,騾馬若干匹”。以上煙墩各在今孟津縣平樂(lè )鎮鷂店村、鳳臺村。

八、鋪

鋪,是古代的驛站,主要用于軍事。古代孟津縣境內有十里鋪、鷂店鋪、三十里鋪、叩馬鋪、雙槐鋪等。

1、十里鋪、鷂店鋪、三十里鋪

清乾隆十年撰《重修洛陽(yáng)縣志·卷之三》載:“通孟津縣東北路,忠孝鋪去縣十里;鷂店鋪二十里;鳳凰臺鋪三十里;青冢鋪四十里”。“戍堠:東北路:十里鋪、鷂店鎮、三十里鋪共三座。……通計河南營(yíng)分防墩臺馬步兵四十七名,內馬兵九名,守兵三十八名”。  

2、叩馬鋪、雙槐鋪

叩馬鋪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叩馬村。雙槐鋪在今孟津縣會(huì )盟鎮雙槐村。均見(jiàn)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

九、塢

古代孟津縣境內還有塢,塢一般為貴族的休閑場(chǎng)所,也是軍事重地,茲簡(jiǎn)述于下:

1、桃花塢杏花塢,位于邙山腹地即今孟津縣朝陽(yáng)鎮伯樂(lè )村、瓦店村。

2、伯樂(lè )塢,位于今孟津縣朝陽(yáng)鎮伯樂(lè )村。

3、石梁塢。嘉慶版(1816年)《孟津縣志·卷之二》:“石梁塢(又名石梁城)。石梁塢在城西北五十里,今之石坂溝也。《晉書(shū)》:‘魏浚東保河陰之硤石,懷帝末洛陽(yáng)陷沒(méi),浚屯兵于洛北之石梁塢,撫養遺眾,漸修軍器’”。石梁塢在今孟津縣白鶴鎮河清村河清谷中。

以上是古代今孟津縣境內城、寨、關(guān)、壘、堡、臺、墩、鋪、塢等之大略,惟寨一項或遺漏較多,敬希補遺。

Hash:a5b99e7ea93d2948c17bee75e8d30e65eb4b2fd9

聲明:此文由 空山落葉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

五原县| 星子县| 牙克石市| 深水埗区| 大邑县| 宜章县| 闸北区| 马尔康县| 信阳市| 桑日县| 合江县| 广东省| 湟中县| 腾冲县| 五华县| 惠东县| 中西区| 佳木斯市| 南和县| 郸城县| 湘潭市| 治多县| 类乌齐县| 新营市| 金塔县| 伊春市| 博罗县| 万荣县| 金寨县| 宿州市| 翁牛特旗| 双鸭山市| 镇赉县| 丰原市| 六安市| 安龙县| 淮滨县| 青铜峡市| 威信县| 页游|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