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編號370284的鄉土記憶|膠南縣地名志(23)
一提起“鄉土”
總會(huì )讓人熱淚盈眶
而時(shí)光飛速向前跑
有些事情也隨之慢慢消散
不如跟隨我們的腳步
一起找回記憶中的膠南縣
海青鄉概況
海青鄉位于縣境西南部,北倚諸城市,南鄰日照市,西靠五蓮縣,東接大場(chǎng)鎮。面積100平方公里。轄64個(gè)村民委員會(huì ),64個(gè)自然村。有居民10,906戶(hù),47,687人(非農業(yè)人口721人)。其中,男性24,157人,女性23,530人。皆漢族。鄉人民政府駐海青(村),在縣城西南44.5公里處。平(度)日(照)、郝(疃)李(家坡)公路縱橫貫穿鄉境,在海青(村)交會(huì )。
海青鄉地勢北高南低。大綴骨山、前黃山屏列北端。甜水河發(fā)源于大綴骨山,由北向南轉東入黃海王家灘灣。潮河由五蓮縣入境,自西北向東南斜穿西南部入日照市。鄉境北部丘陵起伏,南部較平坦。1958年截甜水河支流建成狄家河水庫,總庫容673.6萬(wàn)立方米;潮河兩岸建有引水工程兩處,共可灌溉農田3萬(wàn)畝左右。
該鄉屬季風(fēng)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2.5℃,一月平均氣溫-2℃,八月平均氣溫25.5C。北、中、南部春季回暖時(shí)間依次相差10天左右。全年無(wú)霜期200天左右。平均年降水量850毫米。董家洼為縣內著(zhù)名風(fēng)口之一。
該鄉以農為主。有耕地71,776畝,主產(chǎn)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兼種水稻。是縣內主要糧菜產(chǎn)區之一。1987年糧食播種面積85,532畝,總產(chǎn)28,842噸;蔬菜3,399畝,總產(chǎn)14,813噸。農業(yè)機械總動(dòng)力13,249千瓦。有林地18,943畝,木材蓄積量8,564立方米。有果園12,241畝,干、鮮果品總產(chǎn)5,159噸,居全縣各鄉鎮首位。1976年“南茶北引”試驗成功,年產(chǎn)茶葉2萬(wàn)公斤左右。1987年農業(yè)總收入4,637.8萬(wàn)元,農民人均收入631元。
該鄉擁有面粉廠(chǎng)、罐頭廠(chǎng)、果汁酒廠(chǎng)、建筑公司、特種工藝品廠(chǎng)、毛巾廠(chǎng)、汽修廠(chǎng)、拖拉機站、磚瓦廠(chǎng)、汽熨機廠(chǎng)、標牌廠(chǎng)、農修廠(chǎng)等鄉辦企業(yè)。1987年鄉辦工業(yè)總產(chǎn)值795.7萬(wàn)元。
該鄉共有中(農校)、小學(xué)27處,學(xué)生9,000人,教職工420人。1987年學(xué)齡兒童入學(xué)率99.3%。設有文化站、影劇院、廣播站、書(shū)店等文化機構和設施。有衛生院一處,床位49張,醫護人員29人。各村設衛生室。1987年人口自然增長(cháng)率6.86‰。
境內有大嶺、甲旺墩龍山文化遺址,曾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其中甲旺增出土東周遺物,并有漢代墓群迭壓,已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海青鄉轄境解放前屬諸城縣第四區政德鄉、仲金鄉、九龍鄉、安民鄉和參游鄉,共67個(gè)村。小店子屬政德鄉;麻溝河、雙墩、后河、西溝、水泊子、郭家岔子、黃山前、董家洼、董家洼北山、孟家溝、臧家莊、西南嶺、東蔡家、狄家河、東潮河15個(gè)村屬仲金鄉;南辛莊、李黃崖、大陳村、小陳村、宋家嶺、姜家村、鴻雁溝、梯子溝、許家村、郭家橋、大朱家洼、小朱家洼、前顯溝、后顯溝、廒上、小官莊、于家村、杜家村、修七園、李羅川、梁羅川、趙家莊、唐家莊、石橋24個(gè)村屬安民鄉;坳里、劉黃崖、徐家大村、辛店子、范家莊、徐家洼、小陳莊、小管莊、徐家窯、大蘆疃、小蘆疃、大官莊、小嶺、大嶺、瑪琥溝、青墩、張黃崖、松園18個(gè)村屬九龍鄉;徐家官莊、前坡樓、坡樓南堯、后坡樓、蘆家官莊、小石河口、王家官莊、甲旺墩8個(gè)村屬參游鄉;大石廟屬日照縣。當時(shí)面積約60平方公里,人口約15,000人。
1994年7月26日解放,屬日北縣大山區。1946年10月日北縣撤銷(xiāo),劃歸藏馬縣,分屬海青區和大山區。海青區轄5個(gè)鄉,45個(gè)村。郭家橋、廒上、小石河口、王家官莊、蘆家官莊、于家村、甲旺墩7個(gè)村屬旺墩鄉;宋家嶺、大石廟、姜家村、大陳村、小陳村、許家村、后顯溝、鴻雁溝、梯子溝、劉黃崖10個(gè)村屬旺海鄉;前顯溝、李黃崖、南辛莊、張黃崖、范家莊、徐家洼、辛店子、大朱家洼、小朱家洼、松園10個(gè)村屬海青鄉;東潮河、大盧疃、小盧疃、徐家窯、狄家河、小管莊、瑪琥溝7個(gè)村屬潮河鄉;大嶺、小嶺、大官莊、小官莊、杜家村、修七園、李羅川、梁羅川、趙家莊、唐家莊、石橋11個(gè)村屆大嶺鄉。大山區轄6個(gè)鄉(合今大場(chǎng)鎮部分村)、41個(gè)村。前坡樓、坡樓南堯、后坡樓、郭家岔子、水泊子、前老窩、后老窩、西老窩8個(gè)村屬坡樓鄉;小店子、麻溝河、雙墩、臧家莊、西南嶺、后河、西溝、丁家柳溝8個(gè)村屬小店子鄉;東蔡家、董家洼、董家洼北山、孟家溝、黃山前5個(gè)村屬蔡家鄉;青墩、坳里、徐家大村、小陳莊、徐家官莊5個(gè)村屬青墩鄉;東王家柳溝、西王家柳溝、尹家柳溝、宋家柳溝、西丁家莊、蘇家莊子、殷家莊、劉家村、窩洛子、鳳凰莊10個(gè)村屬柳溝鄉;勝水、勝水南嶺(正南嶺)、殺牛嶺(西南嶺)、吉湄村、雹泉廟5個(gè)村屬勝水鄉。
1947年將勝水鄉5個(gè)村劃歸吉利區。
1949年7月,海青區改為第八區,大山區改為第九區。1955年第八區復稱(chēng)海青區,第九區復稱(chēng)大山區。
1956年2月藏馬縣調整區劃,大山區并入海青區。3月藏馬縣撤銷(xiāo),海青區并入膠南縣。
1958年3月撤區劃鄉。原坡樓鄉、小店子鄉、蔡家鄉、青墩鄉并為小店子鄉,原旺墩鄉、旺海鄉、海青鄉、潮河鄉、大嶺鄉、柳溝鄉并為顯溝鄉。9月兩鄉合并成立了海青人民公社。轄徐家大村、董家洼、董家洼北山、孟家溝、黃山前、后河西、后河東(1955年后河村分為兩村)、西溝、臧家莊、西南嶺、小店子、東蔡家、雙墩、麻溝河、水泊子、郭家岔子、后坡樓、狄家河、瑪琥溝、青墩、前坡樓、坡樓南堯、徐家堯、小陳莊、坳里、蘆家官莊、王家官莊、小石河口、東潮河、小管莊、辛店子、范家莊、徐家官莊、梯子溝、于家村、甲旺墩、小嶺、大嶺、大蘆疃、小蘆疃、徐家洼、松園、張黃崖、劉黃崖、鴻雁溝、后顯溝、許家村、廒上、郭家橋、唐家莊、李羅川、小官莊、大官莊、杜家村、小朱家洼、李黃崖、南辛莊、大朱家洼、姜家村、小陳村、大陳村、宋家嶺、石橋、趙家莊、梁羅川、修七園、前顯溝、大石廟、西老窩、前老窩、后老窩、丁家柳溝、宋家柳溝、東王家柳溝、西王家柳溝、西丁家莊、蘇家莊、窩洛子、鳳凰莊、尹家柳溝、殷家莊、劉家村82個(gè)村。
1963年,股家莊、西丁家莊、窩洛子(村)、鳳凰莊、蘇家莊5個(gè)村劃歸大場(chǎng)人民公社。1973年因建狄家河水庫,東蔡家部分居民遷建蔡東(村)。1976年,西老窩、前老窩、后老窩、丁家柳溝、宋家柳溝、東王家柳溝、西王家柳溝、尹家柳溝、劉家村9個(gè)村劃歸大場(chǎng)公社。1972年至1973年因村莊規劃,西溝遷入后河西,西南嶺遷入雙墩,坡樓南堯并入前坡樓。以上3個(gè)村注銷(xiāo)。海青公社時(shí)轄64個(gè)大隊,66個(gè)村。
1980年地名普查時(shí),因縣內重名,經(jīng)縣人民政府批準,徐家大村更名海青,南辛莊更名海屯,松園更名富園,唐家莊更名唐村,小管莊更名向榮村,徐家官莊更名徐官莊,王家官莊更名蓮花前,雙墩更名雙河。
1984年行政區劃改革,海青人民公社改為海青鄉,轄64個(gè)村民委員會(huì ),66個(gè)村。
1986年地名補調時(shí),董家洼北山、孟家溝并入董家洼,該兩村注銷(xiāo)。海青鄉尚轄64個(gè)村。
海青
位于縣城西南44.5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與郝(疃)李(家坡)公路交會(huì )處。系海青鄉人民政府駐地。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70戶(hù),1,687人,耕地2,355畝,果園390畝。以農為主,有建筑隊、綜合加工廠(chǎng)。1987年人均收入663元。農歷三、八逢集。
據《徐氏支譜》記載,明中期徐氏十四世徐亮、十五世徐芝桂由今大場(chǎng)鎮鳳墩遷此,取名徐家村。明末,因比鄰村大,改稱(chēng)徐家大村。1980年地名普查時(shí),因重名,更名海青。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徐家大村。
董家洼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北6.2公里、大綴骨山南麓。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73戶(hù),1708人,耕地2254畝,果園550畝。特產(chǎn)茶葉。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30元。
據傳,元末杜姓為河西楊家看墳,在此居住。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從江蘇海州遷此。因兩面有嶺,中間低洼,故名嶺夾洼。后演變?yōu)槎易ⅰ?/p>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后董家洼、前董家洼。
黃山前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北5.5公里、前黃山南面。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02戶(hù),824人,耕地1,277畝,果園20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4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由河南省遷此立村。因位于前黃山前,故名。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黃山前。
后河
是一片村名稱(chēng),包括后河西,后河東兩個(gè)村。當地統稱(chēng)后河。
后河西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北6.2公里、前黃山南麓。地處山嶺。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43戶(hù),1,058人,耕地1,344畝,果園900畝。以農為主,產(chǎn)茶。1987年人均收入573元。
據《徐氏支譜》記載,明初徐泰之后由大場(chǎng)遷此立村。因此地位于前河莊(今臧家莊)之后,故名后河(村)。1955年以河為界分成兩個(gè)村,該村在西,更名后河西。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后河。
后河東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北6.2公里、前黃山南麓。地處山嶺。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08戶(hù),949人,耕地1,328畝,果園300畝。以農為主,產(chǎn)茶。1987年人均收入788元。
來(lái)歷同后河西(村)。1955年以河為界分為兩個(gè)村,該村在東,故名后河東。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后河。
臧家莊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北5.5公里、前黃山南麓。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05戶(hù),865人,耕地969畝,果園24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6元。
據傳,明初臧姓從河南省遷此立村。因在后河(村)前面,故名前河莊。清初改稱(chēng)臧家莊。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臧家莊。
小店子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北5公里、平(度)日(照)公路兩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60戶(hù),1,621人,耕地2,459畝,果園26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1元。農歷四、九逢集。
據傳,明洪武年間蔡姓由河南省遷此立村。因在此開(kāi)店,又比鄰村小,故名小店子。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城》稱(chēng)小店子。
東蔡家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北5.7公里、狄家河水庫西北側,西靠五蓮縣。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31戶(hù),603人,耕地910畝,果園14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0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蔡姓從江蘇遷此立村,取名蔡家。后因附近另有一個(gè)蔡家,以該村在東,改稱(chēng)東蔡家。1960年因修狄家河水庫,遷至水庫東西兩側嶺上。1973年劃為兩個(gè)村,該村仍名東蔡家。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東蔡家。
蔡 東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北4.8公里、狄家河水庫東岸。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9戶(hù),159人,耕地220畝,果園39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70元。
來(lái)歷、沿革同東蔡家。1973年以該村在狄家河水庫東嶺,取名蔡東。
雙 河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北4.2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61戶(hù),697人,耕地1,265畝,果園150畝。以農為主,有運輸業(yè)。1987年人均收入740元。
據傳,明末李中從附近后河(村)遷此立村。因村后有兩個(gè)土墩,故名雙墩。
1980年地名普查時(shí),因重名,更名雙河。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雙墩。
麻溝河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北4.5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05戶(hù),942人,耕地1,160畝,果園200畝。以農為主,有木器加工廠(chǎng)。1987年人均收入713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祝、劉等姓從江蘇遷此立村。因溝、河中遍生野麻,故名麻溝河。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麻溝河。
水泊子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北3.2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01戶(hù),832人,耕地1408畝,果園15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7元。
據傳,明初徐姓由今大場(chǎng)鎮鳳墩、呂姓由江蘇遷此。因此處低洼積水,有水泊,故名水泊莊。清初分成兩個(gè)村,稱(chēng)前、后水泊。清后期,又合為一村,稱(chēng)水泊子。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前水泊、后水泊。
郭家岔子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北3.7公里、平(度)日(照)公路東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04戶(hù),441人,耕地720畝,果園103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1元。
據傳,清康熙年間張姓由今張家樓鄉松山子遷此立村。因此地有郭姓林地,又處兩河匯流處,故名郭家岔河,后改稱(chēng)郭家岔子。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郭家岔子。
狄家河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北3.3公里、狄家河水庫東南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64戶(hù),1,098人,耕地1,469畝,果園45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1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狄姓從江蘇遷此立村。因傍河,故名狄家河。清乾隆版《諸城縣志·山川》載:“邸家河者,元百戶(hù)邸穩之故居也。”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狄家河。
瑪琥溝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北2.3公里、跑馬嶺東北麓。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82戶(hù),348人,耕地565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6元。
據傳,清中期徐姓由今大場(chǎng)鎮鳳墩遷此立村。因此地溝中曾出產(chǎn)瑪瑙、琥珀,故名瑪琥溝。
青墩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北1.9公里、跑馬嶺東北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06戶(hù),852人,耕地1220畝,果園20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69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丁二姓從江蘇遷此立村。因此處有土墩,松樹(shù)多,四季長(cháng)青,故名青墩。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青墩。
坡樓
是一片村名稱(chēng),包括后坡樓、前坡樓兩個(gè)村,當地統稱(chēng)坡樓。
前坡樓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北2.7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93戶(hù),1170人,耕地1,643畝,果園328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35元。
據《徐氏支譜》記載,明末徐誠由今大場(chǎng)鎮鳳墩遷此。相傳,同時(shí),李、呂等姓亦由江蘇遷此。因地處嶺坡,位于亭樓(明萬(wàn)歷年間徐元照下訪(fǎng)所筑)前面,故名前坡樓。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前破樓。
后坡樓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北3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19戶(hù),1,033人,耕地1,640畝,果園23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68元。
據傳,明末呂寬從今大場(chǎng)鎮高家村遷此立村。因地處嶺坡,位于亭樓(明萬(wàn)歷年間徐元照下訪(fǎng)時(shí)所筑)后面,故名后坡樓。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后破樓。
徐家堯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3.6公里、跑馬嶺西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39戶(hù),1,366人,耕地2,496畝,果園28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596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處由學(xué)堂村(今東潮河)遷此立村,稱(chēng)玉堂村。后因此地有72座密,多屬徐姓,故改名徐家窯。解放后“窯”寫(xiě)為“堯”。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窯上。
小陳莊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1.8公里、跑馬嶺南麓。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6戶(hù),165人,耕地219畝,果園36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0元。
據傳,清末陳姓從徐家大村(今海青)遷此立村。因村小,故名小陳莊。
坳里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北1公里、跑馬嶺東北側、平(度)日(照)公路西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08戶(hù),944人,耕地1,083畝,果園114畝。以農為主,有木器加工廠(chǎng)。1987年人均收入739元。
據《徐氏支譜》記載,明中期徐豹后人由今大場(chǎng)鎮鳳墩遷此。相傳,明中期趙姓亦從江蘇海州蕩蘆村遷此,與徐姓共同立村。因坐落在嶺間平洼處,故名坳里。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腰里莊。
盧家官莊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2公里處。地處丘嶺。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45戶(hù),600人,耕地1,110畝,果園15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8元。
據傳,明洪武年間盧姓從江蘇遷此立村。因耕種官田,故名盧家官莊。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盧家官莊。
蓮花前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2.6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86戶(hù),397人,耕地818畝,果園21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3元。
據傳,明洪武年間周、王等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因耕種官田,周姓人多,取名周家官莊。清初改名王家官莊。1980年地名普查時(shí),因重名,更名蓮花前。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王家官莊。
小石河口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3.4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9戶(hù),115人,耕地215畝,果園3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59元。
據《徐氏支譜》記載,明初徐思樂(lè )由今大場(chǎng)(村)遷此立村。因地處河口,石多,村小,故名小石河口。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小石河口。
東潮河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4.3公里處、西靠五蓮縣。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21戶(hù),1,334人,耕地2,400畝,果園326畝。以農為主,有磚廠(chǎng)、瓦廠(chǎng)、繡花廠(chǎng)。1987年人均收入758元。
據《續修徐氏支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泰由江蘇海州戴村遷此立村。因立有學(xué)堂,故名學(xué)堂村。清初以位于另一潮河(村)東,改稱(chēng)東潮河。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東潮河。
向榮村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1.9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7戶(hù),166人,耕地218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33元。
據傳,清末徐姓由附近小蘆疃遷來(lái)給今塔山鄉蔡家村看管林地,遂在此立村,取名小管莊。1980年地名普查時(shí),因重名,更名向榮村。
辛店子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1.4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18戶(hù),1,048人,耕地1,559畝,果園295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27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徐、李等姓由江蘇海州遷此立村,取名小莊子。清初因有人在此開(kāi)店,居民增多,改稱(chēng)新店子。清中期,又改名為辛店子。1974年村莊規劃,向西北遷移0.3公里。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辛店子。
范家莊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2.3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21戶(hù),531人,耕地1,086畝,果園4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71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范姓由江蘇遷此立村,取名范家莊。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范家莊。
徐官莊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1.8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08戶(hù),462人,耕地780畝,果園129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8元。
據《徐氏支譜》記載,明正德年間徐黨率子徐百顯、徐百著(zhù)、徐百明由今大場(chǎng)鎮鳳墩遷此立村。因耕種官田,故名徐家官莊。1980年地名普查時(shí),因重名,更名徐官莊。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徐家官莊。
梯子溝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3.6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17戶(hù),528人,耕地740畝,果園12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9元。
據《徐氏支譜》記載,清嘉慶年間,徐氏由今大場(chǎng)鎮遷此立村。相傳,清中期周姓亦從江蘇遷此。因地處山嶺,北高南低,如梯子,臨溝,故名梯子溝。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梯子溝。
甲旺墩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4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19戶(hù),595人,耕地1,020畝,果園13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33元。
有龍山文化遺址及漢墓群,曾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是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從江蘇遷此立村。因此處有古墓葬八座,相傳為王侯葬地,又因有煙墩,故名八王墩。民國時(shí)演變?yōu)榧淄铡?/p>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賈王墩。
于家村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4.4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53戶(hù),633人,耕地928畝,果園11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3元。
據傳,明末于進(jìn)表、于進(jìn)洪兄弟由今瑯琊鎮遷此立村。因位于倉廒(今廒上)北面,故名廒北頭。清初改稱(chēng)于家村。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于家村。
大蘆疃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4.1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25戶(hù),1,430人,耕地2,140畝,果園105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66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張姓兄弟從江蘇遷此立村。因此地河邊盛產(chǎn)蘆葦,故名蘆疃。后兄弟分居,該村為老大所居,故名大蘆疃。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大蘆疃。
小蘆疃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4.1公里、潮河東北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75戶(hù),751人,耕地1,097畝,果園17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4元。
來(lái)歷同大蘆疃。因該村系兄弟分居時(shí)老二所立,故名小蘆疃。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小蘆疃。
徐家洼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3.1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側。半嶺半洼。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24戶(hù),979人,耕地1,640畝,果園4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76元。
據傳,明初徐氏由東潮河遷此立村。因此地低洼,故名徐家洼。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徐家洼。
富 園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4.1公里、平(度)日(照)公路東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84戶(hù),360人,耕地456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7元。
據傳,明末徐姓由狄家河(村)遷此立村。因此地有松林,故名松園。后在書(shū)寫(xiě)中演變?yōu)樗稍?980年地名普查時(shí)因重名,更名富園。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松園。
張黃崖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3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62戶(hù),771人,耕地1,231畝,果園80前。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580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張姓從諸城縣潘尺河遷此立村。因此地有河崖,土呈黃色,故名黃泥崖。后因附近有三個(gè)黃泥崖(村),該村較大,改稱(chēng)大黃泥崖。清后期,又改稱(chēng)張家黃泥崖。解放后,簡(jiǎn)稱(chēng)張黃崖。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大黃泥崖。
劉黃崖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3.7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70戶(hù),269人,耕地458畝,果園5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6元。
據傳,明初劉姓從江蘇海州蕩蘆村遷此立村。因地處黃泥土崖下,故名黃泥崖。又因附近有三個(gè)黃泥崖(村),該村較小,改名小黃泥崖(屬潮河練)。清后期,又改稱(chēng)劉家黃泥崖。解放后簡(jiǎn)稱(chēng)劉黃崖。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小黃泥崖(潮河練)。
李黃崖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5.5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25戶(hù),528人,耕地460畝,果園37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1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從江蘇遷此立村。因此地有黃泥土崖,故名黃泥崖。又因附近有三個(gè)黃泥崖(村),該村較小,稱(chēng)小黃泥崖(屬兩城練)。清后期,改稱(chēng)李家黃泥崖。解放后簡(jiǎn)稱(chēng)李黃崖。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小黃泥崖(兩城練)。
鴻雁溝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3.3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71戶(hù),707人,耕地1,350畝,果園65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4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因此處有溝,常有鴻雁落此,故名鴻雁溝。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鴻雁溝。
前顯溝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6.3公里、平(度)日(照)公路東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32戶(hù),1,014人,耕地1,675畝,果園150畝。以農為主,有木材加工廠(chǎng)。1987年人均收入652元。
據傳,清初安姓從今日照市安家村遷來(lái)立村。因地處甜水河南岸半坡上,為當時(shí)五蓮一帶到王家灘馱鹽必經(jīng)之地,路臨險峻陡崖,人稱(chēng)險溝,該村坐落溝南,故名前險溝。后演變?yōu)榍帮@溝。1973年村莊規劃,向東北方向搬遷0.5公里。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前顯溝。
后顯溝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4.7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38戶(hù),1,440人,耕地2,952畝,果園20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27元。農歷三、八逢集。
據傳,清初安姓從今日照市安家村遷此立村。因地處甜水河北岸,南岸半坡上當時(shí)是五蓮到王家灘馱鹽的必經(jīng)之地,路臨險峻陡崖,人稱(chēng)險溝,該村坐落溝北,故名后險溝,后演變?yōu)楹箫@溝。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后顯溝。
許家村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5.6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55戶(hù),675人,耕地1,410畝,果園16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4元。
據傳,明洪武年間夏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取名夏家村。清初,許姓從今大場(chǎng)鎮殷家莊遷此。夏姓遷走后,改稱(chēng)許家村。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許家村。
廒上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5.3公里、甜水河下游北側。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32戶(hù),1,519人,耕地2,258畝,果園45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76元。
據《徐氏支譜》記載,明嘉靖年間,徐豹后人由今大場(chǎng)鎮鳳墩遷此。相傳,明時(shí)此地為灶戶(hù)所居,曾建有倉廒,故名廒上。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廒上莊。
郭家橋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4.8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55戶(hù),238人,耕地400畝,果園8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31元。
據傳,明末郭姓從今日照市兩城遷此立村。后因在河上修橋一座,故名郭家橋。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郭家橋。
小嶺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5.6公里、潮河西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50戶(hù),997人,耕地1,477畝,果園32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93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從江蘇遷此立村。因此地有嶺,村小,故名小嶺。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小嶺。
大嶺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5.8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365戶(hù),1,550人,耕地2,449畝,果園232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90元。
據《海曲王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江蘇海州蕩蘆村遷此立村。又據《徐氏支譜》記載,明初徐氏由今大場(chǎng)鎮鳳墩遷此。
相傳,王氏立村時(shí),因地處山嶺,取名王家大嶺。后異姓漸多,于道光初年改稱(chēng)大嶺。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大嶺。
唐村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6.8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53戶(hù),221人,耕地360畝,果園78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39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唐姓從江蘇遷此立村,取名唐家莊。1980年地名普查時(shí),因重名,更名唐村。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唐家莊。
李羅川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6.1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45戶(hù),635人。耕地778畝,果園5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593元。
據傳,明朝李姓兄弟從江蘇海州蕩蘆村遷此立村。因此地三面環(huán)嶺,狀如羅圈,故名李家羅圈。因“圈”“川”諧音,書(shū)寫(xiě)中“圈”訛作“川”。解放后簡(jiǎn)稱(chēng)李羅川。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李家羅圈。
梁羅川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6.9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80戶(hù),341人,耕地458畝,果園5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5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梁黑球從日照巨峰遷此立村。因此地三面環(huán)嶺,狀如羅圈,故名梁家羅圈。后因“圈”“川”諧音,書(shū)寫(xiě)中“圈”訛作“川”。解放后,簡(jiǎn)稱(chēng)梁羅川。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梁家羅圈。
小官莊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5.9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55戶(hù),241人,耕地30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55元。
據傳,清乾隆36年(1772年)趙姓從附近大官莊遷此立村。因耕種官田,村小,故名小官莊。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小官莊。
大官莊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5.3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10戶(hù),919人,耕地970畝,果園22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534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徐、趙等姓從江蘇金陵府遷此立村。因耕種官田,故名官莊。清乾隆36年(1772年),趙姓遷出,在村南自立一村,取名小官莊,該村遂改稱(chēng)大官莊。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大官莊。
杜家村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6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85戶(hù),714人,耕地980畝,果園56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19元。
據傳,明末杜姓從江蘇遷此立村,取名杜家村。
又據《曾氏族譜》記載,明末曾氏六十八世曾興志由今大場(chǎng)鎮馬家灘遷此。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杜家村。
大朱家洼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4.6公里、平(度)日(照)公路東側。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91戶(hù),430人,耕地588畝,果園8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96元。
據傳,明洪武年間朱姓兄弟二人從江蘇海州遷此分立兩村,因地勢低洼,且該村為大哥所立,故名大朱家洼。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大朱家洼。
小朱家洼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4.5公里、平(度)日(照)公路西側。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65戶(hù),273人,耕地580畝,果園9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86元。
據傳,明洪武年間朱姓兄弟二人從江蘇海州遷此分立兩村。因此地低洼,且該村為小弟所立,故名小朱家洼。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小朱家洼。
海屯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南5.4公里、平(度)日(照)公路東側。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70戶(hù),321人,耕地467畝,果園91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20元。
據傳,清道光年間陳姓兩戶(hù)由附近前顯溝遷此立村,租種原諸城縣叩官莊地主土地。因位于叩官莊東南,是新立的村莊,故名南新莊。后因“新”“辛”諧音,并取辛勤之義,演變?yōu)槟闲燎f。1980年地名普查時(shí),因重名,更名海屯。
姜家村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6.1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27戶(hù),541人,耕地924畝,果園18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81元。
據傳,明初姜姓由江蘇遷此立村,取名姜家村。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姜家村。
大陳村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6.3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42戶(hù),713人,耕地860畝,果園60畝。以農為主,有配件廠(chǎng)等。1987年人均收入782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陳俊由江蘇海州蕩蘆村遷此立村,取名陳家村。后因比鄰村大,改稱(chēng)大陳家村。解放后,簡(jiǎn)稱(chēng)大陳村。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大陳家村。
小陳村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6.7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78戶(hù),347人,耕地435畝,果園4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34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陳姓由江蘇海州遷此立村,名陳家村。后因該村較小,改稱(chēng)小陳家村。解放后,簡(jiǎn)稱(chēng)小陳村。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小陳家村。
宋家嶺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東南7.6公里、煙(臺)上(海)公路(204國道)南側。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67戶(hù),308人,耕地399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1456元。
據傳,明初宋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因此地有嶺,故名宋家嶺。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宋家嶺。
石橋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7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89戶(hù),408人,耕地578畝,果園2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7元。
據傳,清初梁姓從日照巨峰遷此立村。因此地河上有石橋,故名。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石橋莊。
趙家莊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6.7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57戶(hù),244人,耕地298畝,果園36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690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趙姓由江蘇遷此立村,取名趙家莊。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趙家莊。
修七園
位于鄉人民政府駐地海青(村)西南7.4公里處。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202戶(hù),874人,耕地1006畝,果園15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1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兄弟從江蘇遷此立村。因正值秋天,取名秋哥園。崇禎年間,王氏十六世又從海州遷來(lái)團圓,遂改稱(chēng)秋齊園。又因村內多臭齊樹(shù)(杞樹(shù)),亦稱(chēng)臭齊園。清末,因諧音,演變?yōu)樾奁邎@。
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臭齊園。
大石廟
位于鄉人民府政駐地海青(村)東南9公里、煙(臺)上(海)公路(204國道)北側,南鄰日照市。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huì )。有居民135戶(hù),664人,耕地1,135畝,果園170畝。以農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5元。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楊姓兄弟二人從江蘇遷此各立一村。因此地有一座石廟,故名大石廟(村)、小石廟(村)。清中期合并為一個(gè)村,稱(chēng)大石廟。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chēng)石
廟。
今天我們回顧了海青鄉區圖及概況
接下來(lái)我們會(huì )繼續走進(jìn)
塔山鄉、小場(chǎng)鄉
重拾泛黃的記憶
請繼續關(guān)注
如果有想了解更多信息的朋友
金湯免費送票啦!
來(lái)源:《山東省膠南縣地名志》(1990年版)
Hash:779e5f10a3bcb854999370d8056ec242c5ca37de
聲明:此文由 膠南信息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