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編號370284的鄉土記憶|膠南縣地名志(27)名勝古跡、革命紀念地
位于縣城南部、風(fēng)河北岸。占地面積292畝。始建于1988年。因縣境內有大、小珠山,“雙珠嵌云”為舊時(shí)膠州八景之一,故名。
公園正門(mén)在珠海路西段南側,系仿古牌坊式建筑,古樸典雅。園內綠樹(shù)成萌,遍植花草。正面是人工湖,名龍山湖,面積47畝,水深1.5米,設有游船碼頭及游船。以三孔橋為界,分為東、西兩湖,并各有一湖心島,西島建有望月亭,東島建有曲橋、水榭、展廳等。繞過(guò)龍山湖,為園中園,設有猴山、禽鳥(niǎo)、金魚(yú)、花卉等展館。公園西南部有文化樂(lè )園,主要設施有露天舞臺及廣場(chǎng),可供開(kāi)展各種文娛活動(dòng)。兒童樂(lè )園設在西部,主要設施有秋千、滑梯、浪木、翹板、旋轉盤(pán)、電動(dòng)跑馬轉盤(pán)、噴氣式戰斗機等。
雙珠公園現已初具規模。按照公園建設規劃,還將續建并逐步完善園中設施。
膠南縣烈士陵園
位于縣城北4.2公里、煙(臺)上(海)公路(204國道)西側。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90平方米。陵園大門(mén)南向,兩側墻壁上有“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gè)大字。陵園內蒼松翠柏,花木繁茂,237座烈士墓前均立有基碑。烈士紀念堂位于陵園北端,堂內安放著(zhù)烈士的骨灰盒,懸掛著(zhù)縣內著(zhù)名烈士遺象,陳列著(zhù)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的2,027名烈士英名錄。
該陵園建于1958年。設有陵園管理處,有職工3人。
天臺山烈士陵園
位于大村鎮大村西0.5公里、天臺山南麓。占地面積3,330平方米,建筑面積140平方米,建有烈士紀念堂1處。陵園內共安葬烈士41名,其中有合葬烈士墓1座,有墓碑40塊。
烈士墓原在大村南300米處,1973年遷至天臺山南麓,1981年縣民政局撥款修建陵園。因坐落天臺山南麓,故名。
位于瑯琊鎮東皂戶(hù)(村)東南“金崮墩”和“高埠子”周?chē)|西長(cháng)170米,南北寬110米,面積18,700平方米,文化層厚1.1米,地面暴露遺物有陶鼎足、銅削、銅鏃、陶鬶足、陶豆頂、殘陶罐、石鏟、石鑿、石鐮和鹿頭骨、鹿角、牛骨、馬骨、蚌皮、蠣皮等。經(jīng)鑒定屬新石器商代文化遺址。現保護良好。1977年被定為省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位于東皂戶(hù)(村)附近,故名。
位于隱珠鄉郭家河巖(村)東南0.5公里處。該遺址地勢較高,中心為一高臺地,當地群眾稱(chēng)“吳家崖”。長(cháng)、寬各約200米,面積約40,000平方米,兩側為斷崖,高2-2.5米。文化層厚1-1.5米,地面暴露石器及大量陶片,曾出土石斧、石鑿、鼎足、鬲足、陶器口沿、器耳等,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現保護良好。1982年被定為市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該遺址位于郭家河巖(村)附近,故名。
向陽(yáng)遺址
位于寶山鄉向陽(yáng)(村)東0.5公里處。該遺址為一高臺地,最高處高于地面6—7米,當地群眾稱(chēng)“城頂”。東西長(cháng)約250米,南北寬約200米,面積約50,000平方米,四周有斷崖。文化層厚2-3米,地面暴露遺物有石器、鼎足、鬲足和大量陶片,曾出土石斧、石鑿、石鏃、陶紡輪等文物,經(jīng)鑒定屬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1982年被定為市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該遺址位于向陽(yáng)(村)附近,故名。
位于塔山鄉西寺(村)后,村址與遺址南半部重疊。東西長(cháng)350米,南北寬120米,面積42000平方米,文化層厚3-4米,地面暴露物有陶片、蚌片、人骨等,曾出土石斧、石鏟、石刀、石鑿、石杵、石鏃、玉環(huán)、夾砂陶罐、夾砂陶碗、黑陶鼎、黑陶罐、陶杯、縷孔高足杯和蛋殼陶杯殘部等,多為大汶口、龍山和岳石文化的遺存,還有西周和漢代遺物,經(jīng)鑒定屬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和墓葬區。該遺址早期破壞嚴重。1982年被定為市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該遺址位于西寺(村)附近,故名。
位于瑯琊鎮駐地夏河城(村)東南6.8公里瑯琊山上,臺因山得名。瑯琊臺三面臨海,海拔183.4米,頂部平敞,臺基面積約5.88平方公里,南面坡緩,北面陡立。十層斷面夯層清晰可辨,每一夯層厚6厘米,內含破碎磚瓦,有的排放整齊,確系人工建筑。曾出土石刀、陶管、古幣、秦磚、戰國時(shí)期陶質(zhì)地下管道、“干秋萬(wàn)歲”秦代瓦當、外地的變質(zhì)巖建筑料石等。瑯琊刻石復制件現存膠南縣博物館。1982年國務(wù)院136號文件將瑯琊臺列為第一批重點(diǎn)風(fēng)景名勝區,同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詳見(jiàn)瑯琊臺簡(jiǎn)考)。
齊長(cháng)城為春秋戰國時(shí)期齊國所筑,西起魯中山區,東至膠州灣畔。縣境內屬段西起市美鄉李家前夼西嶺,東至靈山衛鎮荒里(村)北山,途徑市美、六汪、鐵山、隱珠、薛家莊、靈山衛六處鄉鎮,長(cháng)約55公里。其殘垣清晰地段有徐家前夼西北嶺(市美鄉)、峰臺頂(六汪鎮)、山周(六汪鎮)、曹城山西側(鐵山鄉)、孟家洼子北山(隱珠鄉)、鵓鴿山(靈山衛鎮)等,殘垣總長(cháng)6,000余米。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詳見(jiàn)齊長(cháng)城簡(jiǎn)考)。
位于張家樓鄉河頭(村)北300米處。遺址為一高臺地,東側有村路,西側為斷崖,西端靠“蘭子河”,當地稱(chēng)“北蘭”。南北長(cháng)300米,東西寬200米,總面積60,000平方米,土質(zhì)灰褐色,較硬,肥沃,文化層厚1.5米,地面景露石器、陶器和大量陶片,曾出土石斧、石鑿、石紡輪、夾砂灰陶罐、鼎足、鬲足及薄壁黑陶片等。遺址中心西側早期已破壞四分之一。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1984年定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河頭(村)附近,故名。
紀家店子遺址
位于張家樓鄉紀家店子(村)東南0.5公里處。遺址為一高臺地,東、南西側均為斷崖,高2米左右,長(cháng)寬各約200米,面積40,000平方米。東南方有“城子河”,當地稱(chēng)遺址為“城子頂”。土質(zhì)呈灰褐色,松軟,肥沃。文化層厚1.5—2米,內含豐富,地面暴露陶罐、陶鼎足、陶鬲足及各種夾砂陶片。現保護良好。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1984年被定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紀家店子(村)附近,故名。
位于藏南鄉高戈莊(村)南300米處。遺址為一高臺地,東、西兩側均有斷崖,高1-2米,東西長(cháng)3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60,0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河,當地稱(chēng)“南棚”。土質(zhì)灰褐色,松軟,肥沃。文化層厚0.5-1.5米,內含豐富,地面暴露石器、陶器及各種陶片等,曾出土石斧、石鑿、石鐮、石鏃、鼎足、鬲足、陶罐口沿、陶碗底等。現保護良好。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高戈莊(村)附近,故名。
崖上遺址
位于藏南鄉崖上(村)東南10米、打麥場(chǎng)南側。遺址北側建有烤煙房及麥場(chǎng)管理房各一處,東側和南側各有一條村路。遺址略呈高臺狀,周?chē)貏萜教?南北長(cháng)20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3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1米,內含豐富,地面暴露物有鼎足、鬲足、陶器口沿、器底和殘石器、人骨等。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崖上(村)附近,故名。
駝溝遺址
位于塔山鄉駝溝(村)東北200米處。遺址為一高埠子,東西長(cháng)3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60,000平方米。遺址北端有飼養室,東南方有一條小河(白馬河支流)。土呈黃褐色,較肥沃。文化層厚0.5-1.5米,內含豐富,地面暴露石器、陶片等,曾出土石斧、石鑿、陶鼎足、鬲足、陶碗口沿等。現保護良好。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駝溝(村)附近,故名。
張家大莊遺址
位于塔山鄉張家大莊西0.5公里處。遺址為一高埠子,當地稱(chēng)“營(yíng)頂子”。南北長(cháng)25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50,000平方米。西側有一南北水渠和小路,東鄰一水渠。南為開(kāi)闊地。土質(zhì)灰褐色,松軟,肥沃。內含豐富,文化層厚1-1.5米,地面暴露鼎足、鬲足、陶器口沿、陶碗底和陶片。遺址中心被破壞約五分之一。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張家大莊附近,故名。
位于海青鄉甲旺墩(村)東北300米處。遺址中心為一高埠子,當地稱(chēng)“八王墩”,西北端有一較大漢墓,早期被盜;西側有一生產(chǎn)路,折向東北方向穿過(guò)遺址中心。遺址東西長(cháng)200米,南北寬150米,面積30,000平方米。土呈灰褐色,松軟,肥沃。內含豐富,文化層厚0.5-1.5米,地面暴露石器、陶片等,曾出土石斧、石鑿、夾砂陶罐、鼎足、鬲足和陶器口沿等。遺址東北端曾發(fā)現漢代中小型墓群,早期被掘三口,曾出土陶器、銅器、玉器、漆器等文物。地表還暴露一些東周遺物,如鬲足、豆柄等。遺址西端被破壞五分之一。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1984年定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甲旺墩(村)附近,故名。
西茶溝遺址
位于市美鄉西茶溝(村)東北100米處。當地稱(chēng)“石城”。長(cháng)、寬均為300米,面積約90,000平方米。內含豐富,文化層厚1-2米,地面暴露石器、鼎足、鬲足及大量陶片,曾出土殘石鑿等文物。現保護良好。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遺址。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西茶溝(村)附近,故名。
位于縣城西6.4公里、祝家莊東750米處,當地慣稱(chēng)“鄆城”。中心為一高埠子,當地稱(chēng)“城頂”。南北長(cháng)25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50,000平方米。內含豐富,文化層厚1-2米,地面暴露大量陶片、磚塊、瓦片等,曾出土多種陶器、銅錢(qián)、銅刀及多種瓷器。遺址中心早期破壞約五分之一。經(jīng)鑒定為漢代遺址,并呈西周——漢代疊壓關(guān)系。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位于祝家莊附近,故名。
王家樓漢墓群
位于膠南鎮王家樓(村)西南1.5公里處。墓葬分布于破古墩嶺和安子溝周?chē)?共有7座漢墓,封土高5-6米,直徑8-10米。其中破古墩嶺頂上有6座,3座早期被盜掘,其中1座被居民改為地瓜窯,墓室已暴露,經(jīng)鑒定為漢代棱形花紋磚砌墓。其余4座外形保護完好。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位于王家樓(村)附近,故名。
柏鄉遺址
位于膠河鄉柏鄉(村)西南500米處。《增修膠志·歷代城池建置圖》標注為“祝茲故城”,當地稱(chēng)“西南蓋子”。遺址中心為一高埠子,東西長(cháng)約200米,南北寬約150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遺址南側有柏鄉水庫,東南方有膠河支流。文化層厚0.5-1.5米,內含豐富,地面暴露物有石器、陶片、磚瓦片、井址等,曾出土石斧、石鑿、石杵等石器。遺址中心早期破壞約五分之二。經(jīng)鑒定為漢代文化遺址,并呈龍山文化——漢代疊壓關(guān)系。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柏鄉(村)附近,故名(詳見(jiàn)古村鎮簡(jiǎn)考)。
位于泊里鎮董大莊東南0.7公里、營(yíng)東頭(村)西0.3公里處。遺址中心略高于地面,南北長(cháng)200米,東西寬100米,面積約20,000平方米。東北方和西南方各有一小塘壩,溢洪道橫穿遺址中心,有節制閘一個(gè)。內含較豐富,地面暴露周代鬲足、豆柄、陶罐口沿等陶片和大量牡蠣片、蚌片等,文化層深度不詳。現保護良好。經(jīng)鑒定為周代文化遺址。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董大莊附近,故名。
峽溝西山石窟造像
位于大珠山鎮峽溝(村)西1.5公里的山坡上。北有蓑衣頂(山),西北靠土山,南為崆峒寨山,東傍肖家山,當地稱(chēng)“石屋子”。石窟為一高大巖石鑿空而成,窟門(mén)呈長(cháng)方形,東向,高0.8米,寬0.7米,壁厚0.15-0.37米,門(mén)外兩側各鎮刻一只守門(mén)老虎。窟室呈房屋形,正中起脊,兩端為屋山狀,高1.5米,東西長(cháng)1.4米,南北寬1.3米。室內正壁雕佛像8尊,右側雕佛像12尊,左側雕佛像10尊,均為浮雕,佛像左側刻有姓名。除個(gè)別佛像略有破壞外,大多數保護良好。經(jīng)鑒定為隋唐時(shí)期的石窟造像。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峽溝(村)西山上,故名。
峽溝南山石窟造像
位于大珠山鎮峽溝(村)南300米處的山頂一高大巖石上。窟門(mén)朝南,呈長(cháng)方形,東北側有一條小路,南側靠膠南縣磚瓦廠(chǎng),西側為崆峒察山。石窟形如房屋,正中起脊,兩端呈屋山狀,高1.7米,東西長(cháng)1.6米,南北寬1.5米。內壁錫刻佛像21尊,其中正面9尊,左右兩側各6尊,雕刻技法為浮雕。該石窟早期被破壞,佛像及文字均模糊不清。經(jīng)鑒定為隋唐時(shí)期石窟造像。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峽溝(村)南山上,故名。
石屋子溝石窟造像
位于大珠山鎮石屋子溝(村)東北700米處,為一大巖石鑿空而成。窟門(mén)呈長(cháng)方形,高0.8米,寬0.7米,窟室呈房屋狀,正中起脊,窟門(mén)朝南。窟室正壁雕佛像6尊,左側雕佛像15尊,右側雕佛像6尊,窟門(mén)內壁雕有飛天和云紋等。除幾尊佛像有輕微破壞外,大部分保護較好。經(jīng)鑒定為隋唐時(shí)期石窟造像。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因在石屋子溝(村)附近,故名。
古鎮口炮臺
位于大珠山鎮東古鎮營(yíng)(村)東南1.8公里、古鎮口灣北岸。炮臺殘垣南北長(cháng)約22米,東西寬約20米,高約5米,磚石結構。據清乾隆抄本《靈山衛志》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靈山衛擇此地筑炮臺(炮臺西有炮城),有竹節大炮二門(mén),鎮海侯大炮一門(mén),駐兵戍守,民國元年(1912年)守兵裁撤。
故膠州八景(膠南四景)
雙珠嵌云
治南有大小珠山,海疆名鎮也。小珠千巖攢空,兩峰特起,萬(wàn)山皆在其下;大珠綿亙百余里,東插入海,勢如巨鰲。二山錯立天表,云氣出沒(méi)不絕,夏尤滃蔚,望之累累若珠,真奇觀(guān)也!
膠河澄月
河源出望蕩山,曲流百里入新河。水色清澈歷歷鑒沙石,黔陬數里尤渟泓滉漾,堤柳煙舍,常掩映其中。每當秋空云斂,皓月沉潭,靜境虛明,恍肬玉宇,其或野渡無(wú)人,浮槎自至,又令人神飛廣寒,逸思在斗牛間矣!
靈島浮翠
靈島在靈山衛南,距岸四十里,孤懸水中。其色四時(shí)常青,蔥翠欲滴,時(shí)與波光相亂。上有居民數十家,雞犬桑麻,若在世外。覽者擬之方壺、員嶠、武陵源,猶未足喻其勝。
鐵橛懸泉
鐵橛山峰直矗,色黑如鐵。頂有懸崖如蓋,名滴水崖。一水從石罅中滴出,時(shí)作玉琴聲。下積為流,溽暑不溢,大旱不涸,玩之如明珠時(shí)傾,又似聞流水一曲,不減廬山瀑布云。
注:清乾隆版《膠州志》載“膠州八景”,其中四景在膠南縣:雙珠嵌云、膠河澄月、靈島浮翠、鐵橛懸泉。
注:資料來(lái)源于《山東省膠南縣地名志》(1990年版),如與實(shí)際情況有出入,以實(shí)際為準。
今天我們回顧了名勝古跡、革命紀念地
接下來(lái)我們會(huì )繼續
走進(jìn)其他地點(diǎn)
來(lái)源:《山東省膠南縣地名志》(1990年版)
Hash:e5eb546840ec3a7209c4b21e12665217aba439e5
聲明:此文由 膠南信息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