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國首座“地阱炮臺”!口徑233毫米,射程10000米
#01
風(fēng)云檔案
揭秘檔案:劉公島公所后炮臺
作為清末北洋海軍基地的劉公島,現遺存有6座近代海防炮臺遺址。在近代中國沿海所建海防設施之中,威海炮臺雖然名氣不及虎門(mén)、大沽等炮臺,但論及炮臺建筑精良、臺炮配置標準化,堪稱(chēng)國內第一,代表了近代中國海防建設的最高成就。
▲圖中并非原地阱炮
炮臺遺址是威海甲午戰爭紀念地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近代中國的第一座地阱炮臺——劉公島地阱炮臺,也稱(chēng)“公所后炮臺”,就在這里。
劉公島地阱炮臺是清末北洋海軍威海衛基地在島上建造的第一座永久性炮臺,位于劉公島的西北部,炮臺建筑精良,雖歷經(jīng)百年風(fēng)雨,卻仍然保存完好。
說(shuō)起地阱炮臺,可能不少人會(huì )感到陌生。地阱炮臺屬于暗炮臺,與普通露天明炮臺相比,地阱炮臺的顯著(zhù)特點(diǎn)是炮位較深、炮位設于地平面以下、隱蔽性強。地阱炮以液壓機械升降,并可360度全向射擊,是當時(shí)歐美西方各國較為新式的岸防炮械裝備。
▲炮位較深,隱蔽性強
公所后炮臺的建設歷史要追溯到1888年,根據清末海軍史料《李鴻章奏察勘各口海防折》中記載,李鴻章至威海衛察勘防務(wù)建設時(shí),確定了在劉公島“島北需建地阱炮臺二座,威海南口之日島矗立澳心,須建鐵甲炮臺一座……”的防務(wù)建設計劃。1890年,公所后炮臺竣工,造價(jià)約為20000英磅。
▲晚清威海衛海防設施分布圖
▲威海衛港一般兵備圖(部分)
已有130多年歷史的劉公島地阱炮臺,炮臺整體建筑為歐式風(fēng)格。根據薩承鈺《南北洋炮臺圖說(shuō)》等資料考證,設計源自于德國陸軍要塞工程師漢納根,他在炮臺建設過(guò)程中因地制宜,通體以榮成當地的石島紅花崗巖為主材,在保證了炮臺建筑堅固的同時(shí)還讓建筑表面呈現出一種淡紅色的基調,炮臺內部兵舍、彈庫、藥庫等設施一應俱全。
▲西式風(fēng)格的公所后炮臺建筑
由于地阱炮的口徑是9.2英寸,也就是約為233毫米,已屬于大口徑岸炮的范疇,炮彈裝填時(shí)彈體和發(fā)射藥是分裝的,需要炮臺的兵勇以人力輸送至炮位上。地阱炮的理論射程可以達到10000米。
▲向左滑動(dòng),查看更多炮彈運輸圖
▲裝填、發(fā)射炮彈演示圖
甲午威海之戰時(shí),由于主戰場(chǎng)位置在劉公島東端,這座防守威海灣北口的地阱炮臺所處位置在島內西北部,受地形所限,射界不如劉公島東口各炮臺,故甲午戰時(shí),與日艦交火的機會(huì )很少。
甲午威海之戰結束后,日軍占領(lǐng)劉公島,地阱炮臺內炮械、彈藥等物資均被日軍繳獲,地阱炮隨后被拆解,連固定炮架的地腳螺栓也全部被鑿出帶走。兩尊地阱炮于1895年5月21日由日本商船觀(guān)音丸運送至日本橫須賀,后配設于日本淡路島由良要塞的高崎炮臺。
▲劉公島地阱炮臺遺址
▲運輸炮彈的軌道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研究員隋東升認為,近代中國沿海沿江所建大小各類(lèi)炮臺之中,地阱炮臺的建造數量極其稀少,保存至今的僅有威海灣的劉公島、日島兩座,論及建筑規模和建設時(shí)間,劉公島地阱炮臺都當居榜首。劉公島地阱炮臺作為島內開(kāi)建的第一座炮臺、威海灣第一座具備戰力的炮臺、近代中國第一座地阱炮臺,在隨后的一百多年中,炮臺建筑本體未經(jīng)大的破壞和改造,原貌基本得以保留,是研究中國近代海防歷史的鮮活標本。
目前,劉公島地阱炮臺已完成文保修繕,炮臺內設有炮勇蠟像,通過(guò)全息投影展現炮臺戰斗場(chǎng)景,此外還增設了炮臺體驗展館,游客可以模擬炮臺射擊操作,這里也將成為劉公島景區旅游的一個(gè)新的景點(diǎn)。
值班總編:王嵐
復審:孫美玲
文字:王璐瑤
攝像/后期:時(shí)志成、劉思冰
攝影:劉彬
視覺(jué):張博然
編輯:周宗玥
來(lái)源:愛(ài)來(lái)劉公島
Hash:c393cfe252d2ced726f7dd8c45bb7dbbafe93b31
聲明:此文由 掌上威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