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寺,喀什佛教文化的見(jiàn)證者——紀錄片《絲路大遺址》拍攝日記
沿著(zhù)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印記,大型數字全息展演紀錄片《絲路大遺址》拍攝團隊踏上了尋覓新疆古遺跡之旅。在游覽了見(jiàn)證民族團結的伊斯蘭古塔,欣賞了擁有世外桃園美稱(chēng)的“玉城”且末,感受了“紅色哨卡”克孜爾尕哈烽燧的古偉雄姿后,隨后復興文明團隊來(lái)到莫爾寺遺址,探尋中國佛教文化在新疆喀什地區的傳奇見(jiàn)證。
走近莫爾寺
莫爾寺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附縣伯什克然木鄉胡馬塔格山一帶沖積扇的古河道階地上。
寺院坐北朝南,北靠群山,面臨平野,西面約1公里處有坎普代爾哈納(鴿子房)寺院遺址,南面隔恰克馬克河與罕諾依古城相望,東面平原上有阿卡什梯木古烽燧遺址。
阿卡什梯木古烽燧遺址
莫爾寺遺址是中國最西部佛教遺址之一,是罕諾依古城標志性建筑物。
罕諾依古城
莫爾寺遺址包括寺院和佛塔遺跡,現存有兩座佛塔,是留存至今的古疏勒國境內一所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
莫爾佛塔一向被當地居民誤為古代烽火臺,故亦名"莫熱墩",意為煙道。東南面的佛塔為方座梯形腰座,底四邊各長(cháng)12.63米,座分五層,逐層收分覆缽形塔頂,塔總高12.8米。西北面的佛塔為覆缽形,底大頂小,底面邊長(cháng)25米,塔殘高7米,塔身正面和西側有佛龕痕跡。
佛塔用含麥草筋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造,塔身西面曾遭人為破壞,現仍保存有基座和塔身。基座分三級,逐層遞縮。基座底部近方形,風(fēng)蝕雨沖形成了坡?tīng)睿吔绮磺濉6⑷壱步叫危矸謨杉墸虏渴菆A形的塔身座。塔身呈卵圓柱狀的覆缽式,高約5米。這種形式目前在新疆已經(jīng)很少見(jiàn)了,而且保存得比較完整,有印度古代佛塔建筑的遺風(fēng)。
解密莫爾寺歷史
“莫爾”,維吾爾語(yǔ)意為“煙囪”,因遺址內保存了高大的形似“煙囪”的佛塔得名。莫爾佛寺所在地區喀什古稱(chēng)疏勒,是古疏勒國的重要轄地。東漢時(shí),疏勒國強盛,佛教開(kāi)始傳入并隨之在此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龜茲高僧鳩摩羅什于355年隨母在此停留,“頂禮佛缽”,初開(kāi)法門(mén),廣泛閱讀各種論著(zhù),從此奠定了他佛學(xué)思想的基礎。
唐高僧玄奘于644年從印度回國,在他的《大唐西域記》里記載了沙國(今喀什一帶)的人們淳信佛法、勤營(yíng)福利的情況。他記載沙國“伽藍數百所,僧徒萬(wàn)余人”的盛況。
這里成為佛教東傳的中轉站,廣集有佛教大、小乘經(jīng)典及印度哲學(xué)著(zhù)作,并影響了龜茲佛教的發(fā)展。
據有關(guān)文獻記載,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則天向全國各地頒發(fā)《大云經(jīng)入并令諸州興建大云寺》,疏勒國花費十幾年在境內興修了名揚西域的疏勒大云佛寺,莫爾佛塔很有可能就是大云寺。寺院一直保存到十世紀初葉,當伊斯蘭教正式進(jìn)入喀什噶爾后,莫爾佛塔寺院才在戰火中消亡。
記錄莫爾寺文化
莫爾寺遺址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是絲綢之路留存至今的年代較早的一處佛教遺跡,它完美的繼承并保存了佛教文化在喀什地區璀璨盛行時(shí)期的精髓。
從復興文明出發(fā),跟隨紀錄片《絲路大遺址》拍攝團隊來(lái)到中國的最西部,尋覓莫爾寺遺址留傳下來(lái)的佛教文化,探尋絲綢之路上令人驚嘆的文化傳奇。
大型數字全息展演紀錄片《絲路大遺址》第四集《信仰盛土》中,莫爾寺遺址將作為佛教文化的代表和宗教信仰在古絲綢之路上的遺存,展現宗教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
Hash:7b945230a7150bc51f5bc96b2ef750dc9ea7e87d
聲明:此文由 復興文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