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天臺古城的格局與韻味
所用資料源自《天臺讀本叢書(shū)》等
《臺冊全景圖》(清·朱倫翰)
記憶里:
天臺古城的格局與韻味
受天臺山釋道二教的影響,釋道儒三教并存是天臺縣城文化頗有特色的地方。城中寺院道觀(guān)多達幾十處,與文廟、書(shū)院并行不悖。清代以來(lái),城內外書(shū)院更是大增。重視教育,帶來(lái)天臺縣人才輩出,據《天臺縣志》載,至清末,天臺共出進(jìn)士152人,并有榜甲三名者多人。此風(fēng)相沿之今依然。
古城修筑
天臺縣治自建縣伊始,一直位于天臺山南麓,始豐溪北岸。縣城地處天臺盆地中部的河谷平原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
古代營(yíng)造城池,首先考慮利用山川形勢。朱國華說(shuō):“天臺治所,據一縣之勝,北枕華頂,南憑玉笥,左挹丹丘,右襟赤嶠而縣治適當其中,可羅而有之,洵足以奠城社,鳩居民矣。”(褚傳誥等民國《天臺縣志稿》)。
古天臺城市,北有飛鶴山為屏,東取大巖山設哨,內以妙山作鎮,雖最高海拔不過(guò)150米,最大延袤不過(guò)十數里,但對古城具有憑依、眺望、防御等作用。始豐溪靠城南而東流,赭溪繞西城而南注,還有烏石溪自北往南,將古城分為兩半。它們?yōu)楣懦翘峁?a href='/hangyun/' target=_blank>航運、護城、飲用之便。
縣治原無(wú)城垣,吳永安中(285-263年)開(kāi)始修筑,周?chē)?00步(554.4米),高1.5丈(2.772米)。這種城垣只是衙署的圍墻。宣和三年(1121年)重修,開(kāi)二門(mén),東曰應臺,西曰通越。
明嘉靖卅四年(1555年)冬,“因倭寇深入,無(wú)險惡可憑,公私廬舍,悉付烈熾,邑令馮蘭建議筑城”,越兩年,耗銀9420兩才得以峻工。這次修筑,基本上形成了今天可見(jiàn)的老城區范圍,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古城南寬北窄呈不規則三角形,俗稱(chēng)“琵琶城”。
一般縣城僅開(kāi)四門(mén),即使臺州府城也只有七門(mén),而天臺開(kāi)有八門(mén),大小各四,在縣級城市中極為罕見(jiàn)。
明代的天臺城周?chē)?039.7丈,高1.8丈,垛堞1584個(gè),大小城門(mén)8處。
大東門(mén):應臺門(mén)(又稱(chēng)豐澤門(mén))
小東門(mén):德陞門(mén)(又稱(chēng)水陡門(mén))
大南門(mén):環(huán)碧門(mén)(又稱(chēng)玉笥門(mén))
小南門(mén):廣濟門(mén)
大西門(mén):永清門(mén)(又稱(chēng)通越門(mén))
小西門(mén):利濟門(mén)
大北門(mén):金庭門(mén)
小北門(mén):躍龍門(mén)(又稱(chēng)文明門(mén))
應臺門(mén)
大門(mén)都筑月城(甕城),這是大門(mén)以外附筑的半月形小城,用以增加防御力量。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和光緒十二年(1886年)又曾對城墻作過(guò)兩次重修,且八座城樓上都修建了樓亭、飛檐翹角,蔚為壯觀(guān),樓亭內設神像奉祀。
堡界與神廟戲臺
明代縣城十八堡的命名全是與神(觀(guān)、庵)連為一體,其中:
鎮東堡以觀(guān)音堂為中心,第一山堡以妙山佑圣觀(guān)與南明觀(guān)為中心,躍龍堡以跡石廟為中心,雁溪堡以鎮安廟、止水廟為中心,其余各堡直接以殿、廟、庵命名。這恐怕也是天臺縣城歷史的一大特點(diǎn)。
將軍廟
堡,是以神廟為標志和中心,而每個(gè)神廟所奉祀的神靈(俗稱(chēng)老爺、大帝、菩薩等,如城隍殿供奉城隍老爺等)都有誕辰。每逢神靈“壽日”,各堡總要盡力籌款或動(dòng)用廟產(chǎn)(不少廟堡都有店鋪),大肆鋪排“祝壽”活動(dòng),其中請戲班做戲“慶壽”就是一個(gè)重大的慶典事項,也是堡內一項主要的文藝活動(dòng)。因此,各堡的戲臺就成為本廟堡必不可少的組成。
據夏云城先生研究,1949年以前幾乎所有堡界神廟都建有戲臺,縣城共有24座戲臺。
天臺戲臺還有一個(gè)特點(diǎn),就是前面兩根臺柱大多采用石材,因為臺柱上要掛燈照明,而石柱能避免引起火災。
24座戲臺中,要數城隍殿、東岳宮、鎮南廟、三井殿、小東門(mén)、大南門(mén)、小北門(mén)、杏莊庵等處場(chǎng)地寬、戲臺大。
東岳宮
抗戰中后期,天臺作為小后方曾畸形繁榮,在城隍廟、東岳宮、鎮南廟內都辦過(guò)戲館,設座買(mǎi)票,盛極一時(shí)。而今,這些戲臺幾乎都已傾圮。
街、巷、弄
天臺古城內的主要街道呈十字形,沿東西向街道布置官署、文廟及商業(yè),是中國古代小城市的典型格局。
主要街道離南城墻很近,顯然是因始豐溪水運便捷之故。
天臺縣城現保留下來(lái)的古代民居,多呈口字形的四合院,白墻黛瓦,建筑以石板為墻者不在少數,因城內中心部有妙山,建筑順勢而筑,充分利用山形,構成巧妙的空間,妙山花樓民居群是這方面的優(yōu)秀代表,即為天臺傳統建筑的一大特色。
妙山花樓民居群
魚(yú)池石刻之一
古城舊有道路系統分街、巷、弄三級,并以“二縱一橫”為主干道。
“二縱”:
一為文明巷(今勞動(dòng)路),北起小北門(mén),南接中山路;
“一橫”:
由三國立縣時(shí)的古街向東西延伸而成,東為泰寧街(今中山東路),西為永清街(今中山西路)總長(cháng)2020米。
主干道與城門(mén)并不嚴格對應,街寬約3-5米,除作為交通干道外,還發(fā)揮著(zhù)重要的商業(yè)功能。
巷是居民區內的交通干道,寬2-3米,均與“二縱一橫”的主干道垂直相交,并基本呈東西或南北走向。
橫向的巷有大司空巷、十字巷、義學(xué)巷等;縱向的巷有城隍巷(今民主路)、華光巷等。民居多朝街巷開(kāi)門(mén)。
弄是民居之間的便道,往往細長(cháng)曲折,與巷垂直相交,寬僅一米左右,如隔墻弄、九彎弄等。
聚族而居
城內居民區的分布也有一定規律。
永清街、泰寧街及其兩側的支巷中多為經(jīng)商致富的富室住宅,呈現前店后宅的房屋結構特色。
文明巷和四方塘街兩側多為官宦人家。
平民百姓則居住在狹窄的巷弄之中。
妙山陳氏祠堂正月十四祭祖
各宗族居民大多圍繞本族祠堂聚族而居,世代相守不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鄉人熟知的地域姓氏觀(guān)念,如:
東門(mén)陳、胡,小東門(mén)潘,南門(mén)楊,縣前袁,城隍巷齊,溪頭、三角許,橋上王,柿心施,杏莊孫,夏麻車(chē)、大明宮后夏,下西門(mén)金,后司街曹等等,在交往中,人們依據姓氏很容易確定對方的居處。
據統計,截止1949年縣城本地居民計有42姓61宗50個(gè)祠堂。綜觀(guān)這42姓的淵源,以南宋遷入為最多,占18姓,唐代2姓、北宋9姓、元7姓、明5姓、清1姓。
來(lái)遷緣由以慕姓卜居為首,占13姓;為官留居或避難遁居各6姓;宋南渡避亂及遷入共5姓;元末避亂來(lái)臺4姓;入贅、經(jīng)商定居各3姓,正常遷入有2姓。
從地區看,省外7省共16姓;省內12縣計23姓,籍貫不明的3姓。
千百年來(lái),縣城居民在各自的祠堂周邊聚居,世代繁衍相守。
這一格局,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因產(chǎn)權變化、祠堂被征用及反復拆遷移民才被打亂。
忠節祠(清代)
赤城武書(shū)院
凌氏書(shū)院
許鎮長(cháng)宅
部分圖片源自文博及網(wǎng)絡(luò )
Hash:cc67deda5f5c2e883881159db5cce0f22a3ea4bf
聲明:此文由 天臺山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