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間第一樓、李塔、廣富林……閱讀建筑中的松江古韻!
你知道嗎?上海市截至去年已有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2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23處,文物保護點(diǎn)2745處,共計不可移動(dòng)文物3435處。
其中有一些古遺址、古墓葬和古建筑體現了上海歷史的厚度,也是上海地區文明的濫觴。而這些文物中,一大部分都在松江!今天小樂(lè )子就帶大家領(lǐng)略一下上海之根的古韻~
古遺址
位于松江縣小昆山鎮姚家圈。1980年當地社員在田野翻地時(shí),發(fā)現一口古井,從井的下層和附近新開(kāi)河兩岸斷面上,采集到數十件新石器時(shí)代遺物,分布范圍約1萬(wàn)平方米。其中有早期印紋陶等馬橋類(lèi)型的文化遺存,崧澤文化類(lèi)型的各式夾沙陶殘物。1985年被列為縣級保護地點(diǎn)。
位于松江縣小昆山鎮湯廟村。1962年發(fā)現,分布面積約6.4萬(wàn)平方米。1980年對遺址試掘,有早、晚兩期印紋陶文化遺存。晚期遺存中找到水井4口、墓葬4座,清理的墓葬中出土40余件陪葬物品,屬崧澤文化。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diǎn)。
位于松江縣松江鎮西北約13公里處的平原村。因其在小機山東山麓,又名機山遺址。1959年發(fā)現,暴露的原始文化層,采集到的古代遺物,屬于晚期印紋陶文化亭林類(lèi)型。1979年先后兩次發(fā)現新石器時(shí)代遺物共15件,經(jīng)鑒定屬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類(lèi)型,最早的遺物距今約5000年。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diǎn)。
廣富林古文化遺址
位于松江縣佘山鎮廣富林村北。遺物分布面積1萬(wàn)平方米以上。1959年發(fā)現,1961年、1979年兩次發(fā)掘,采集與發(fā)掘到新石器時(shí)代晚期和春秋戰國時(shí)代吳越文化兩層,出土生活、生產(chǎn)器具及玉器,為典型的良渚文化遺存。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diǎn)。
古墓葬
陳子龍墓位于廣富林文化遺址內,墓主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三大詩(shī)人之一——陳子龍墓。
古建筑
在松江縣松江鎮中山東路松江第二中學(xué)門(mén)口。始建于宋代,元末毀于火災,后重建五楹譙樓。清兵南下時(shí),樓毀于大火。順治初年,在舊基上重建鼓樓三楹,高16米左右,雄偉壯觀(guān),甲于一郡,清道光年間稱(chēng)今名。1950年在大風(fēng)中倒坍,現僅存樓基殘墻。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松江縣松江鎮方塔園內。原在包家橋東堍,1984年遷移今址。始建于明代,清初曾為江西巡撫朱春住宅。部分柱子與梁枋用楠木制成,故俗稱(chēng)“楠木廳”,廳堂設為朱舜水紀念堂。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塔篇
西林塔
又名崇恩塔。位于松江縣松江鎮中山中路西塔弄東側。南宋咸淳年間建接待院,后改名西林禪寺。塔因寺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僧淳厚重建,更名圓應塔。后漸傾圮。正統年間(1436-1449年)重修。磚木結構,七級八面,高46.5米,塔壁夾墻中砌有磚梯,塔身除頂層木結構平座及腰檐是明代建筑外,大部系宋代原物。1982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chēng)方塔。位于松江縣松江鎮方塔園內。建于北宋熙寧、元 年間(1068-1093年),名吉云寶塔。后因塔在原興圣教寺內而改稱(chēng)今名。磚木結構,九級方形,高42.5米。留存宋代斗拱117朵和宋代佛像壁畫(huà)。1974年大修,發(fā)現鎮塔地宮文物,出土漢白玉石匣一只,四周雕有龍虎圖案,內有銅佛像、舍利珠、銀盒和唐、宋錢(qián)幣等。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松江縣李塔匯鎮。相傳唐太宗之子李明任蘇州刺史時(shí)建。原為禮佛之塔,初稱(chēng)禮塔。后里人為祭祀李明,稱(chēng)為李塔。磚木結構,七級四面,高約30米,塔壁有大小不同的磚雕佛像約200尊。今存塔體。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護珠塔
位于松江縣天馬山鎮天馬山。建于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因塔內藏有舍利珠,夜晚閃亮發(fā)光,名護珠塔,又名寶光塔、護珠寶光塔。磚木結構,七級八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失火,燒去塔心木、樓板、扶梯、腰檐,平座亦殘缺。塔身向南傾斜6°51′52″,中心位移2.27米,斜度超過(guò)意大利比薩斜塔。斜而不倒,故俗稱(chēng)斜塔。198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松江縣佘山鎮,西佘山東坡。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因修道者名“秀”參與筑塔,故名。又稱(chēng)月影塔。七級八面,每級方向依次轉換成45度。196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橋梁篇
位于松江縣松江鎮,跨松江市河。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原名永豐橋,因位于西倉附近,又名西倉橋。因橋南有松江府漕運倉一大倉,故又稱(chēng)大倉橋。五孔石拱橋,拱圈鋪青石,橋面鋪花崗石,跨度約50米,寬3米。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chēng)跨塘橋。位于松江縣松江鎮西端,跨古浦塘。始建于宋代,名安就橋。明成化年間(1465-1489年)橋毀,在舊址重建石橋,為當時(shí)松江(別稱(chēng)云間)最大一座橋,橋頂東邊欄石下刻有“云間第一橋”五字。三孔拱形大石橋,拱圈用青石,橋面、石階、欄桿用花崗石,長(cháng)49.3米,寬3米,高約8米,古樸壯觀(guān)。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松江縣松江鎮方塔園內。建于南宋紹熙年間(1131-1162年)。為單孔平板石橋,橋面為武康石,石梁上刻有蓮花紋圖案。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橋。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石刻
上海古石刻只有松江唐經(jīng)幢1座
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上海現存最古老的地面文物。唐經(jīng)幢由大青石雕刻壘砌而成,現存21級,高9.3米,幢身8面。
- End -
?
Hash:7f85daf472c9c0621e60f4de1810440992825397
聲明:此文由 樂(lè )游松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