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lái)內蒙古赤峰市必須看的九座古塔
轉自:靜安視角
2018-06-0314:23
來(lái)內蒙古赤峰市必須看的九座古塔
這九座古塔分別是:
元寶山區1座,靜安山塔。
一、寧城縣3座塔
城內外有三座塔,現稱(chēng)為大塔、小塔、半截塔。而大塔尤其以其雄姿享譽(yù)遐邇,并成了塞北的一處旅游勝地。
大明塔
大明塔,也稱(chēng)遼中京大塔,位于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鎮遼中京城遺址內,距赤峰一百二十公里,距寧城縣天義鎮20多公里。因遼中京延續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們習慣稱(chēng)為大明塔。遼中京是契丹 · 遼鼎盛時(shí)期都城。現僅存磚塔三座以大明塔最為著(zhù)名,建于1007年。遼大明塔為八角形十三層密檐式實(shí)心磚塔,總高82米,基座直徑34米,每面長(cháng)14米。大明塔歷時(shí)近千年,是全國目前現存磚塔中保存最好,體量最大的古塔。存磚塔三座。大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shí)心磚塔,高八十點(diǎn)二二米,塔基底徑四十八點(diǎn)六米,塔體直徑三十四米,每面長(cháng)十四米。據元一統志載可能建于遼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塔身赤面有兩行蒙文,內容是:“大清咸豐甲寅年敬修”,為清代補修所寫(xiě)。 塔上的菩薩的浮雕栩栩如生,清代乾隆皇帝,人大副委員長(cháng)布赫曾題詩(shī)稱(chēng)贊。1961年大明塔被列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寧城縣遼上京大明塔
寧城縣遼上京大明塔
寧城縣遼上京大明塔
小塔
小塔位于遼中京城外城中,內城南門(mén)(陽(yáng)德門(mén))西南0.5公里處,是金大定三年(1163年)所建,小塔的‘小’只是相對于大塔而言,塔全高24米,平面是八角形,底座邊長(cháng)3.3米,為磚筑十三級密檐式塔,小塔周?chē)鸁o(wú)臺基,平地而起,最下層是基座,高2.7米,八面的正中都雕有伏獅和力士,均作蹲伏狀,力士與伏獅上部有磚雕通周單瓣仰蓮,仰蓮至第一層檐以下為龕部位,東西南北四正面有拱砌的卷形佛龕,龕上雕傘蓋,龕內已無(wú)佛像。其余四面佛龕是浮雕而成,龕內各雕1.66米高脅侍一對,脅侍頭上雕有飛天,線(xiàn)條細膩,流暢自然,各面轉角雕成圓柱體,上端施鋪柏枋,枋上有雕柱頭鋪作。兩柱間有斜拱日鋪作,再往上接塔檐,坊上設柏木椽,直達十三級,每級都有桓木椽,級間塔體除磨磚臥砌外,全以4層迭澀磚墊托。諸層覆面以磚代瓦迭砌。
寧城縣金代小塔
寧城縣金代小塔(后為大明塔)
寧城縣金代小塔
半截塔
半截塔也稱(chēng)殘塔或三塔,因其只存半截塔體而稱(chēng),殘高十四米。位于遼中京城外西南角上,南瀕老哈河,北依中京城,周?chē)糯?a href='/jianzhu/' target=_blank>建筑遺跡頗多,是遼代的園圃地。半截塔建于遼道宗清寧三年(1057),平面為正八角形,實(shí)心密檐式磚塔,周?chē)懈?米的磚頭和廢土堆積物。殘體全高14米,東西南北四面有佛龕,佛龕兩側有雕磚云紋兩朵。佛龕中原有佛像,今無(wú)存,根據佛龕中痕跡推測,佛像及雕飾物是預先雕就,爾后粘上去的,所以剝落較早。其余四面雕脅侍和并列的小塔狀裝飾,轉角處雕成圓柱體,圓柱體端有柱頭鋪作兩朵,全為斜拱成雙抄五鋪作,塔檐全無(wú),只有第一層大檐上的零星柏木椽頭裸露于外。椽子每面25根,末端10×10(cm)見(jiàn)方頂端漸粗各檐角有柏木角梁,角梁是椽子粗大的兩根方木相疊壓而成,西南面第一層大檐上存瓦條脊15道。塔頂部平面上剩有東西長(cháng)6.56米,南北寬4.96米,高0.46米的4層長(cháng)方形磚臺一座,可看出磚臺外圍原有相互勾連的木筋一道,被后人拆下。
寧城縣遼半截塔
寧城縣遼半截塔
寧城縣遼半截塔
元寶山區有1座塔
靜安山塔
在赤峰市小五家鄉大營(yíng)子村有一座靜安山,靜安山巔有一座千年遼代佛牙舍利塔,又名靜安山塔,當你從青山線(xiàn)公路進(jìn)入大營(yíng)子村境內,遠遠就能望見(jiàn),遼塔,高12米,直徑6米,邊長(cháng)2.45米,磚砌而成,八角實(shí)心,三層密檐式結構。塔身雕刻有佛像和字符號。塔下深數丈寶石內安放佛祖靈牙舍利一顆,內嵌舍利子七百余枚,為世所罕見(jiàn)佛寶。古塔造形獨特,雙層須座,磚雕細膩,建筑精巧,堪稱(chēng)遼塔中之精品。下面就請你給我走進(jìn)遼塔,去近距離的了解古塔背后的美麗故事和傳說(shuō)。遼塔始建于遼中晚期,那時(shí)正值圣宗皇帝執政。
元寶山區小五家鄉靜安山塔
元寶山區小五家鄉靜安山塔
敖漢旗2座,五十家子塔,武安州白塔。
五十家子塔
五十家子塔,也叫萬(wàn)壽白塔,位于敖漢旗瑪尼罕鄉五十家子村西,南距新惠鎮約二十五公里。建于金代,立于遼金時(shí)代武安州城西北隅,元代及近代曾重修。為八角十三層空心密檐式磚塔,高約四十一米,盡管整體完整、但塔剎只剩剎桿,銅寶珠已無(wú)存,重檐多殘損。第一層每面鑲有佛、菩薩及飛天像,造型渾厚,手法簡(jiǎn)練,形制略同于寧城縣大明城內小塔。其座每邊寬四點(diǎn)四七米,塔座上半部有磚雕,分三層,下層為仿木結構斗拱,單沙五鋪作一跳出花拱,兩轉角斗拱間,兩朵補間鋪作。花拱單磚立出,中間為欄桿式每面隔成上下兩層格,共六橫格,下層格內磚雕飛龍和纏枝花、上層為“萬(wàn)”字,上為仰蓮,均殘破。塔身共十三層,正面塔龕下面及第二、三層檐間鑲嵌兩塊蒙漢文石碑,上一塊漢文為“萬(wàn)壽白塔”,為大明萬(wàn)歷二十八年秋立,第二塊為萬(wàn)歷三十一年立。
敖漢旗五十家子塔
敖漢五十家子塔
敖漢五十家子塔
武安州白塔
武安州白塔位于敖漢旗南塔鄉所在地隔河對岸的高崗之上,八角密檐式佛塔,塔檐殘存十一級,殘高三十六米,塔座每邊長(cháng)六點(diǎn)二米,塔身南、北、東、西面為佛龕,其余四面為磚雕緊欞窗。正南面佛龕已殘破無(wú)存,露出圓形空腹,塔自下而上第一、第二層檐為磚砌仿森結構的斗拱。每磚角斗拱間各有二朵斗拱、均單抄四鋪作。塔檐向上斜收較大。腹壁抹白灰。第一層檐和第二層檐均為仿木結構的斗拱承檐,第三層以上各檐為疊澀式承檐。塔檐向上斜收較大,為早期遼塔型制,塔外壁抹白灰,俗稱(chēng)“白塔”。此塔建于遼代早期。因年久失修,已殘破不堪,但白塔雄風(fēng)猶存,仍顯雄偉壯觀(guān)之態(tài)。是敖漢旗境內一大景觀(guān)。由于風(fēng)吹西蝕又向西北傾斜三度。
敖漢武安州白塔
巴林右旗1座,遼慶州白塔
遼慶州白塔
慶州白塔,此塔原名釋迦佛舍利塔,俗稱(chēng)遼慶州白塔,是遼重熙十六年至重熙十八年(1047—1049年)間,遼興宗耶律宗真為自己的生母章宣皇太后“特建”的。當地牧民稱(chēng)“金金察罕索布爾嘎”。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鎮駐地東北查干沐淪河的沖積平原上(內蒙古巴林右旗遼代慶州城遺址西北部 )。八角七級,通高73.27米的磚木結構拱閣式塔。
巴林右旗遼慶州白塔
巴林右旗遼慶州白塔
巴林右旗遼慶州白塔
巴林左旗2座,林東南塔,林東北塔
林東雙塔,即北塔與南塔,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遼上京城址附近。塔為磚砌,共兩座,一座位于城址北面約一公里北山坡,稱(chēng)北塔,北塔位于林東鎮北山坡上,是一座六角五層密檐式磚塔,存四層約高十六米。已修復,在此可以俯視林東鎮全景。
一座位于城址南面約三公里南山,稱(chēng)“南塔”,是原遼上京的附屬建筑,其保存較好,現高25·5米,臺座每邊寬三點(diǎn)八米,八角七層密檐式,塔身第一層鑲嵌雕像,全用細砂巖攜刻,有佛、菩薩、天王、力士等像,刀法精致,線(xiàn)條流暢,形象逼真,是遼代雕塑藝術(shù)中杰作,造型上有濃厚唐代遺風(fēng),類(lèi)似遼西京大同華嚴寺內形象,但此為半圓雕,工藝造詣?dòng)羞^(guò)之而無(wú)不及,富有藝術(shù)價(jià)值。
林東北塔及南塔作為遼上京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1961年即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巴林左旗林東遼上京南塔
巴林左旗林東遼上京南塔
巴林左旗遼上京北塔
巴林左旗遼上京北塔
Hash:5e3b312baa2c440f0a4eeefdd5791598fd8a5acf
聲明:此文由 肖上走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