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路,以勝利為名!
勝利路,可能是招寶山人民最熟悉的一條道路了。這條南北走向的道路北起后大街,南至沿江西路,全長(cháng)1040米。鎮海人民大會(huì )堂、文化廣場(chǎng)、吳杰故居等古城地標性都在這條路的兩側。而不少招寶山人知道,這條路的名字是和鎮海抗戰史這段充滿(mǎn)血與火的歷史緊密相連的。
勝利路的名字,源于“勝利橋”,這座橋曾橫跨鎮海護城河兩岸,是老城通往甬江北岸的重要樞紐。而這座橋梁的最初建設者,卻是侵華日軍。
▲上世紀70年代的鎮海護城河
1937年,淞滬會(huì )戰之后,上海淪陷。鎮海成為了連接大后方對外通道的重要樞紐,許多沿海物資大多通過(guò)鎮海進(jìn)入寧波,再轉道新昌至金華內運衡陽(yáng)、重慶、桂林、貴陽(yáng)等后方城市。因此,鎮海成為日軍重點(diǎn)攻擊的目標。
▲鎮海海關(guān)原址
1940年夏,抗日戰爭第一次鎮海保衛戰打響,7月17日凌晨,鎮海口外日艦30余艦駛近要塞發(fā)炮,日軍乘裝甲艇在炮火、機槍掩護下于青峙、老鼠山間強行登陸。駐守當地的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擊斃日軍近400名,傷六七百名,取得了中國抗戰史中海防戰役的第一次大勝。
▲勝利后的中國軍隊在鎮海城內合影
1941年4月,日軍發(fā)動(dòng)寧紹戰役,日軍第二十二師團、第十五師團、第十一獨立混成旅、大本營(yíng)直轄之戰略預備隊第五師團以及海軍陸戰隊等部,偽軍700余人,征拉民夫3000余,向浙東沿海地區大舉進(jìn)攻。中國軍隊奮起反擊,但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鎮海由此陷落。
▲1941年鎮海陷落,居民為躲避戰亂四處逃難
鎮海陷落后,日軍為了方便鎮海縣城和甬江沿岸軍用碼頭之間的交通,在護城河上架設起一座木橋,這就是勝利橋的原型。但鎮海的淪陷并未磨滅鎮海軍民的戰斗意志。在淪陷期間,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鎮海軍民先后組織鎮海“江南獨立中隊”、慈東游擊隊、龍山自衛隊———慈鎮(鎮海)縣大隊等抗日武裝,與日軍和偽政權開(kāi)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抗戰勝利后,領(lǐng)導浙東抗戰的
新四軍浙東縱隊奉命撤退
1945年9月,中國軍隊重新回到寧波,并接受日軍投降。1949年5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鎮海。在鎮海解放之后的1951年,為改善城區交通,人民政府拆除日軍建造的木橋并進(jìn)行重建了一座現代化的水泥橋。而為了紀念鎮海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斗爭和犧牲,最終這座新橋被命名為“勝利橋”。
▲鎮海解放后,鎮海百姓向解放軍贈送錦旗
▲如今的勝利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因城市發(fā)展的需要,鎮海護城河被改造成城河路,勝利橋也隨著(zhù)消失。但勝利路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lái)。在抗戰勝利72周年之際,這條路依然在提醒著(zhù)路過(guò)的每一個(gè)人,不忘先輩的犧牲,珍惜來(lái)之不易的和平。
Hash:89d99e2e35a7aad155ecc38bb788b187f6a4fd3a
聲明:此文由 魅力招寶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