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初心使命—— 西青區天津戰役烈士陵園
西青區烈士陵園原坐落于天津市楊柳青鎮十六街文昌閣東側南運河畔,始建于1949 年1月,是為紀念 天津戰役中犧牲的解放軍指戰員專(zhuān)門(mén)修建。1973年,烈士陵園遷至楊柳青鎮新華道76號,后經(jīng)多次改擴建。
紀念碑東側建有烈士骨灰存放室,室內面積161 平方米,截止到目前,在鮮花簇擁中存放著(zhù)891 名革命烈士的骨灰,其中有解放天津戰役中犧牲的877 名革命烈士。
天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進(jìn)入戰略決戰階段后,開(kāi)展的一次關(guān)鍵性的大規模攻城戰。我軍共動(dòng)用7個(gè)軍的22個(gè)師及特種軍的炮兵、工程兵、坦克兵,共計34萬(wàn)人的兵力參與包圍和攻打天津城防。
經(jīng)過(guò)29個(gè)小時(shí)的激戰,我軍殲滅天津守軍13萬(wàn)余人,解放了天津這一北方最大商埠,使200萬(wàn)天津人民獲得新生。據戰后統計,我軍也付出了人員損失23799人的代價(jià)。其中,犧牲4106人、失蹤479人、負傷19214人。他們的功績(jì)名垂史冊,永遠被后人銘記。
在整個(gè) 平津戰役中,我軍犧牲的副團級以上指揮員共16人,其中,在天津攻城戰中就犧牲了13人。他們就是──
馬克正,39軍152師454團副團長(cháng),29歲,安徽省懷遠縣人。
王谷,47軍160師作戰科科長(cháng),32歲,河北省曲陽(yáng)縣人。
王甫連(另載為王甫廉),39軍司令部通信科(另載為三科)科長(cháng),33歲,江西省瑞金縣人。
蘭芹(另載為藍芹),47軍139師417團副團長(cháng),31歲,四川省儀隴縣人。
紀云悌, 第四野戰軍(原稱(chēng)東北野戰軍)司令部通信科科長(cháng),27歲,河北省滄縣人。
杜存典,39軍117師351團(原稱(chēng)第二縱隊6師18團)團長(cháng),26歲,河北省威縣人(另載為平山縣人)。
李躍德(另載為李耀德),38軍114師340團參謀長(cháng),29歲,山東省沂水縣人。
李惠民(另載為李慧民),39軍117師350團參謀長(cháng),29歲,河南省內黃縣人。
萇征(另載為長(cháng)征),45軍133師398團政治部主任,32歲,安徽省泗縣人。
吳志玉,47軍160師478團團長(cháng),38歲,安徽省六安縣人。
陳中義(另載為陳忠義),39軍115師供給部部長(cháng),36歲,河南省璜川縣人(有史料誤載為璜舊縣)。
陳仲凱,47軍139師415團副團長(cháng),33歲,湖北省英山縣人(另載為禮山縣人)。
范魯,38軍司令部偵察科科長(cháng),29歲,河北省永年縣人。
他們都是中共黨員,是我黨我軍培養的杰出的青年軍事人才。其中,吳志玉的軍齡最長(cháng),為20年。
紀念碑北側是烈士紀念館。館內陳列著(zhù)記載天津解放歷程的展板30 余塊,介紹烈士生平事跡的展板20 余塊,展出有關(guān)天津戰役的珍貴圖片120余幅。紀念館還設置了“平津戰役前線(xiàn)指揮部”“金湯橋勝利會(huì )師”和“戰役戰斗場(chǎng)面”等3個(gè)仿真場(chǎng)景,生動(dòng)再現了天津戰役的輝煌,展現了革命烈士的英雄壯舉。
Hash:686febef2cc76b83d3e3760498098a138d4a3c80
聲明:此文由 愛(ài)西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guān)點(diǎn),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