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老北大畢業(yè)贈言(上)
編者按
又是一年畢業(yè)季,今天讓小編帶著大家看看那些年老北大人們留下的畢業(yè)贈言。
老北大畢業(yè)贈言:蔡元培1931
博學于文,行己有恥。——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曾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老北大畢業(yè)贈言:蔣夢麟1926
在社會上立身的困難,恐怕比在學校里求學還要加甚。若非立志奮斗,則以前所受的教育,反足以增加人生的苦惱,或轉為墮落的工具。這是諸君所當特別注意的。……萬不可以希望以最少的勞力,獲最大的成功。——蔣夢麟
蔣夢麟(1886-1964),浙江余姚人。教育家。曾任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部長、行政院秘書長,北京大學總務長、代理校長、校長,西南聯(lián)合大學常務委員會委員等,是北大任期最長的校長。時任教育系主任兼教務長、代理校長。
臨別贈言
蔣夢麟
青年時代,得有求學的機會,在中國現(xiàn)在的狀況之下,是很不易的。諸位同學,在本校研究學問六年了,這六年中,政治的擾亂,學校的困難,一年增加一年。諸君所受的痛苦,實在不少,所虛耗的光陰至少占了百分之二十,這是我們對于諸君很抱歉的地方。前途茫茫,此后學校的困難,不知要比從前增加多少呢?
諸君離學校而去了。在社會上立身的困難,恐怕比在學校里求學還要加甚。若非立志奮斗,則以前所受的教育,反足以增加人生的苦惱,或轉為墮落的工具。這是諸君所當特別注意的。事業(yè)的成功,須經(jīng)過長時間的辛苦艱難——成功的代價——走過了許多荊棘的路,方才能尋獲康壯大道,立志是砍荊棘的斧斤,奮斗是勞力。萬不可以希望以最少的勞力,獲最大的成功。
老北大畢業(yè)贈言:胡適1931
你們應該做些什么?你們應該努力做個不受人惑的人。——胡適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學者,教育家。曾任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校長等。時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贈言
一個大學里,哲學系應該是最不時髦的一系,人數(shù)應該最少。但北大的哲學系向來有不少的學生,這是我常常詫異的事。我常常想,這許多學生,畢業(yè)之后,應該做些什么事?能夠做些什么事?
現(xiàn)在你們都要畢業(yè)了。你們自然也都在想,“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我們能夠做些什么?”
依我的愚見,一個哲學系的目的應該不是教你們死讀哲學書,也不是教你們接受某派某人的哲學。
禪宗有個和尚曾說,“達摩東來,只是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想借用這句話來說:“哲學教授的目的也只是要造出幾個不受人惑的人。”
你們應該做些什么?你們應該努力做個不受人惑的人。
你們能夠做個不受人惑的人嗎?這個全憑自己的努力。
如果你們不敢十分自信,我這里有一件小小法寶,送給你們帶去做一件防身的工具。這件小法寶只是四個字:“拿證據(jù)來!”
這里還有一只小小錦囊,裝著這件小法寶的用法:“沒有證據(jù),只可懸而不斷;證據(jù)不夠,只可假設,不可武斷;必須等到證實之后,方才可以算作定論。”
必須自己能夠不受人惑,方才可以希望指引別人不受人惑。
朋友們,大家珍重!
二十,五,五,胡適。
老北大畢業(yè)贈言:陳大齊1930
社會如一大冶爐,平日無精邃之修養(yǎng),臨時無堅毅之魄力,投身其中,鮮有不為镕化者。諸君自小學而中學而大學,平日之修養(yǎng)不可謂不精邃矣。然則入此冶爐而不為镕化,要在諸君之能堅毅而已。——陳大齊
陳大齊(1886-1983),浙江海鹽人。哲學家、心理學家。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臺灣政治大學校長等。時任北京大學第一院主任兼哲學系教授、代理校長。
臨別贈言
十九年六月,北京大學畢業(yè)諸君將離校,有編印同學錄之舉,乞言于余。余維諸君之來學于是,倏已六載。吾校設有十八學系,諸君好尚不侔,肄業(yè)各異,即同列一學系,亦不免互有毗畸。然治學一本科學方法,此則無或稍殊者也。社會事業(yè)之繁賾,豈止如吾校之學系。若仍以治學之方法治事,則所業(yè)不同,而獲濟則一。此余所望諸君者一也!
社會如一大冶爐,平日無精邃之修養(yǎng),臨時無堅毅之魄力,投身其中,鮮有不為镕化者。諸君自小學而中學而大學,平日之修養(yǎng)不可謂不精邃矣。然則入此冶爐而不為镕化,要在諸君之能堅毅而已。此余所望于諸君者二也!
諸君行矣,愿各勉旃!
中華民國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陳大齊
老北大畢業(yè)贈言:王世杰1926
離校以后,繼續(xù)為人,亦殊不易;因為社會上既存的思想習慣或制度,幾無在而不與我們所認為合理的人生,形成敵對的勢力;你們如果不打算同化或降服,你們就得準備過險阻艱難的日子。但是諸君亦不必因是而氣沮。——王世杰
王世杰(1891-1981),湖北崇陽人。法學家,教育家。曾任武漢大學首任校長,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部長、外交部部長等。時任北京大學法律系教授兼主任、代理教務長。
贈民國十五年度本校畢業(yè)諸君
大學的一個目的是知識的傳授,然而數(shù)載之間,教室內所能供給的知識,無論如何,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不要希望一個大學,對于受學的青年能灌輸很多的知識;我們只盼望他能給予他們一種熱烈的求知欲望。如果這樣說,近年以來,北京大學似乎也算盡了他的責任。因此,我深盼你們諸君,離校以后不獨不輕棄所學,并且永不拋棄你們繼續(xù)為學的念頭。
大學的又一個目的是人格的訓練然而學校里面所受的訓練畢竟不過一個為人的基礎。就吾國現(xiàn)狀言,諸君縱然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離校以后,繼續(xù)為人,亦殊不易;因為社會上既存的思想習慣或制度,幾無在而不與我們所認為合理的人生,形成敵對的勢力;你們如果不打算同化或降服,你們就得準備過險阻艱難的日子。但是諸君亦不必因是而氣沮。我有一言,容或可為諸君壯行色:自今以往,你們的母校同著國內其他公私大學每年至少可以成就一萬至兩萬生力軍,給你們做后援;無論你們向那(哪)一方面奮斗,你們的戰(zhàn)斗力,總是一天要比一天雄厚的!所以就是單從成敗利鈍上設想,你們諸君也盡可永遠保持著繼續(xù)為人的宏愿。
我所要說的只是這樣的幾句話。祝你們諸君的前途無量!
王世杰 北京大學 十五年六月
號外號外
北大官微平臺菜單欄進行了更新,新增“微主頁”,歡迎大家關注~~
圖文選自《北大二十年級同學錄(1931)》、《國立北京大學丙寅畢業(yè)同學錄(1926)》、《國立北京大學畢業(yè)同學錄(1930)》
原文來自北京大學檔案館、校史館
排版:LenGary
Hash:8f0f18f3c21e1f29f459398bccb0912e103c1820
聲明:此文由 北京大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